隱形眼鏡市場需求量大,拋棄式隱形眼鏡小小一片看似沒什麼,但累積起來就會變成隱形眼鏡污染。用不正確的方式做隱形眼鏡回收,很可能造成塑膠污染,一起來看看,用3招就能環保減塑,搞定隱形眼鏡廢棄物回收!
是否有一個經驗,聞到一股淡淡的海味,就知道海邊到了!
減塑趨勢已在全球蔚為風潮,台灣今年年初才頒布減塑政策,預計明年七月起,國內 8千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業者星巴克、麥當勞也在近期宣示將逐步禁用塑膠吸管,以響應環保趨勢。然而,目前卻有最新研究指出,蚊子幼蟲孑孓會吃進微塑膠粒,一旦含有塑膠微粒的孑孓被其他昆蟲、動物吃下肚,將會進入食物鏈,最終塑膠微粒會送到人類餐桌上。
但是當我們發現,我們的食物鏈已全面被塑膠入侵,海鮮、鹽巴、飲用水、乃至於空氣中都驗出塑膠微粒的存在,這可就成為健康問題,非常迫切且必須趕緊找到解決方案!
踩在台南四鯤鯓的沙灘上,一把抓起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細沙,定睛一看,卻有幾顆白色顆粒。這不是浪漫唯美的貝殼沙,而是經過潮汐長時間淘洗出的塑膠微粒。往沙塵捲來的方向一看,綁著塑膠繩與鐵絲的竹製蚵棚,則錯落堆置在岸邊。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塑膠微粒會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害。中國研究,從接受心血管手術的病患身上採集心臟組織樣本,發現所有樣本都含塑膠微粒。
今周刊ESG永續台灣與現職永續管理師攜手合作,為讀者帶來更多深入、有洞察力的永續發展相關議題,永續管理師將不定期以專業知識和經驗,從多個面向挑選必讀的熱門議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參與永續議題。
2018 年科學家首次確認瓶裝水含微塑膠,六年後科學家繼續分析塑膠顆粒到底有多少且來自哪裡,透過雙雷射顯微鏡檢測分類,發現一般商店販售瓶裝水含塑膠碎片比預估高千倍多。
長期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有深深的陸域思維,因此不少人害怕海洋的不定性,將海與人用高強、消波塊隔開,但其實當願意敞開心胸、轉換思維,認識海洋,海洋也會擁抱每個人。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團隊對人類健康的新敵人:奈米塑膠取得重大突破。微小塑膠顆粒比人類頭髮直徑還小,肉眼不可見,且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奈米塑膠在全球水環境不斷累積,對水生系統和食物鏈構成風險,挑戰在於找到經濟有效的方法去除奈米塑膠,同時留下乾淨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