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日前遭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以涉及強迫移工勞動發布暫扣令,此事件使台灣長期存在的移工人權與強迫勞動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勵馨基金會22日發布全台首份跨產業移工調查指出,移工最在意「按時發薪」、「公平休假」;勞工管理與強迫勞動、薪資工時與人權保障三方面則仍待加強。
丹娜絲風災吹出12.1萬片受損光電板,原預計2031年才會出現的光電板退役潮,如今被迫提前面對。民進黨立委陳瑩20日表示,光電板處理量能不足,光電業者缺乏回收議價空間。 此外,業者在設置時繳交「模組回收基金」僅能用於退役回收,災損無法補貼,形同兩頭賠,「種釋迦有農損補助,但是種電損害是沒有補助的。」
今週刊編按:紐約氣候週 9 月 28 日落幕,與同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直言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引起全場譁然,隨後美國能源部更宣布取消原規劃用於風能、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補貼的 130 億美元綠色基金。 與此同時,紐約氣候週場內外依然高呼加速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高峰會上強調,歐洲面對能源危機的方式是加速轉型、加倍投資再生能源,如今歐洲將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都成長迅速。
氣候變遷對於生活環境的影響讓人有感,令人意外的是,氣候變遷也對退休金帶來衝擊。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為使民眾切身感受退休金受氣候衝擊風險,推出「政府四大基金氣候損益計算機」,讓民眾計算自己的退休金到2050年時的虧損狀況。
「透過正確的投資與科學驗證,自然氣候解方能也可成為強大且可靠的工具,」美國森林基金會(American Forest Foundation,AFF)專案融資與環境市場資深總監林格(John Ringer)說道。AFF日前宣布與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簽署長達15年的碳權協議,不僅協助美國南方植樹造林和森林復育,新穎的「里程碑融資」模式,也解決自然解方的財務挑戰。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愛心便當認捐活動」邁入第三年,今年擴大與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屏東縣六個縣市社會局處合作,並攜手公益團體「人安基金會」和「人生百味」,將於農曆年前啟動橫跨17個縣市、送出上萬個便當為街友與寒士歲末送暖。
珊瑚礁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不僅構築了絢麗的海底景觀,更是維繫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人為活動與污染等多重壓力,珊瑚礁正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台達近年積極以科技投入珊瑚復育,台達文教基金會與台灣珊瑚礁學會,8月21至22日舉辦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珊瑚保育專家,並首度展示台達人機協作型機器手臂協助耐熱珊瑚培育的最新成果。
「在超市看到一整排有效期限從近到遠的牛奶,你會買哪一瓶?」這個簡單的問題,正是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葉俊甫推動飲食教育的起點。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8月1日發布「2025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國人對能源結構的認知普遍不足,僅有不到一成受訪者正確認知台灣能源進口依賴超過95%,,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及主要發電燃料多數答錯或不清楚;能源轉型信心不足,過半民眾不看好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標,並對天然氣供應穩定性表達擔憂;核能支持度則顯著提升,已超過六成受訪者贊同發展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