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會選擇離有效日期較遠的商品,卻沒想過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當日商品被大量丟棄。葉俊甫坦言,加入基金會前,他未曾深思這些問題,直到實際投入工作,才發現「說著要幫地球,卻在選擇食物時已經落入浪費」的矛盾。
校園飲食革命 解決孩童挑食
永續飲食習慣從小就要紮跟,但葉俊甫表示,台灣校園營養師的配置現況令人憂心,40班以上的學校才配置有營養師,不少學校由午餐秘書負責餐食安排。這導致菜單往往沿用往年設計,缺乏專業評估,造成營養高卻不美味情況。
因此,他帶著基金會夥伴進入校園、輔導校廚,透過「營養五餐計畫」改變學童挑食習慣。他將大家最討厭的紅蘿蔔湯命名為「赤珊瑚濃湯」,並加入味噌與無糖豆漿調味,成功讓六年來從不吃紅蘿蔔的學童連喝兩碗。
面對孩子的「食物恐新症」,透過反覆接觸與創意呈現,讓孩子逐步接受原本抗拒的食材。葉俊甫解釋,就像認識新朋友需要時間,接受新食物也需要過程。
基金會更帶領台灣校廚赴日取經,像在北海道的一所校園裡,觀察到將青椒、茄子等孩子常見討厭食材,切丁融入咖哩飯。這些經驗啟發台灣校廚創新,打破「營養午餐就是難吃」的刻板印象。
大富翁桌遊 玩出永續選購
為突破校園營養午餐計畫僅限「有校廚學校」的推廣瓶頸,葉俊甫與基金會團隊研發「平衡地球美食家」永續飲食桌遊,將複雜飲食教育轉化為寓教於樂的互動體驗。以經典遊戲「大富翁」為原型,透過創新深化孩子的永續意識。
遊戲開始時,孩子需抽取目標菜餚卡,接著必須在六大類食材版圖中移動。例如:魚類需至「豆魚蛋肉」區、檸檬需至「水果類」區才能購買。每種食材更細分進口、本土、小農等選項,並標示不同的價格與碳排放,讓孩子直觀感受飲食選擇的環境成本。
特別設計的「事件卡」融入台灣飲食現實議題:當抽到「豬瘟爆發」,所有豬肉製品必須回收;「極端水災」則強制本回合只能採購進口食材。這些設定引導孩子思考氣候變遷如何衝擊食物供應鏈,而遊戲中特製的「碳排放計步器」會隨每道完成菜餚累積污染數值。
每當選擇高碳排選項,就需將代表污染物的積木置於模擬五大洲的搖晃平台上。當過度開發導致平台傾覆,葉俊甫表示,這種具象化體驗讓學童感受到「遊戲可以重來,但真實地球無法重來。」
孩子創意起飛 餐桌上的夢想計畫
「如果讓孩子親手種一株菜、設計一道料理,他們會怎麼改變世界?」葉俊甫推出的灃食夢想計畫正是這樣一場飲食教育的革命實驗。
2025年的九組入選團隊展現驚人創意:新北瑞芳學童將草仔粿變身為「大腸包小腸」;台中團隊把中藥材融入蛋;阿里山泰興國小利用雨水灌溉屋頂菜園;台北松山國小則研究早餐文化差異等。
這些計畫最珍貴的價值在於讓孩子成為主導者。葉俊甫堅持「老師退到第二線」,讓學童從自身視角思考飲食議題。從畏懼蚯蚓到親手製作堆肥,從挑食到主動嘗試新食材,孩子們的轉變證明飲食教育能透過參與式學習深化永續觀念。
飲食教育的未來:從個人到系統的改變
葉俊甫的個人經歷也反映飲食教育影響。加入基金會後,他從100公斤減至85公斤,改變了過去「吃Buffet非要吃回本」心態,學會優先選擇蔬菜、適量進食。這種「有意識的飲食選擇」正是基金會希望推廣的核心價值。
面對未來,葉俊甫認為飲食教育需要更多系統性支持。更多內容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Om6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