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僅是地球日50週年,更是臺灣環境教育推動30週年,也是環境教育法立法通過10週年,為了實踐世代永續,教育部特別邀請跨部會一起參與環境聯合倡議活動,期許帶領學校朝向「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環境教育」大步前行。
氣候變遷加劇,如果人類依舊過著不積極減碳的生活,你有想過30年後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嗎? 今年4月22日當「世界地球日」邁入50週年時,台灣143名科學家曾發起連署,向政府及社會大眾示警,全球氣候已經進入緊急狀態,若放任不管,氣候災難的衝擊將擴及不同領域;而根據綠色和平昨(24)日發布最新研究,未來30年若不積極減碳,台灣將受到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雙重威脅,衝擊六都超過290萬人的居住安全。
美國將在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舉辦氣候視訊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確定應邀出席並發表談話,預料將是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美中領導人首次同場。
2021年的地球日將會是全球旅客反思的時刻,除了回憶過去12個月的旅程之外,同時也是別具意義的時刻,反思未來的旅程如何能夠為環境以及當地社區帶來更多正面的影響。
今天(22日)世界地球日,美國將在上午8時(台灣時間晚上8時)舉行氣候領袖視訊峰會,呼籲全球碳排大國加速減碳期程。
「這樣才叫有政府,才叫會做事!」2019年10月下旬,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了「向海致敬」計畫,「1988公里海岸,每吋都有人管!」院長豪語和政策目標都喊得響亮,政府9大部會、15個機關嚴陣以待,準備好好收拾那些盤據在台灣海濱的海洋廢棄物。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大家會像過節似地致敬地球母星、獻上愛意。「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年輕的執行長黃之揚因此忙翻了。
今年4月22日國際地球日,《今周刊》開啟了為期3年的永續計畫「還海行動1095」,從第一炮報導《海洋垃殺記》踏查台灣海廢破口開始,進一步聯手企業、NGO、B型企業聯手將計畫具體化實踐。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台灣自2019年10月下旬展開「向海致敬」計畫,但18個月後的今天,台灣的海岸乾淨了嗎? 《今周刊》今發起「還海行動1095」,號召各界將海岸廢棄物回收再製成「新國民拖鞋」,打造海廢循環經濟。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經濟及人類生存的最大風險之一,各國政府、企業紛紛加入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行列,台灣也不例外,蔡英文總統在去年(2021)世界地球日即宣示2050年為台灣淨零目標,永豐金控董事會亦於日前(3/15)通過2050淨零承諾,將攜手利害關係人共同啟動低碳轉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