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據以進行政策施壓、國會遊說、教育推廣等,期望能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今(12)日表示,受高壓迴流影響,西半部地區擴散條件不佳,污染物累積,導致空氣品質惡化。截至上午11時,彰化至台南已出現紅色警示,西半部多達44個測站達橘色提醒等級。台南市空品尤為嚴峻,學生上學時段為污染高峰,學校已啟動防護措施,包括開啟空調、提醒學生戴口罩並減少戶外活動。環保局預估空品不佳將持續至明日,預計周五才會有所改善,提醒民眾外出時做好防護,敏感族群減少戶外活動。
由於近年綠電發展的壓力,光電與生態衝突的議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之一。作為長期支持減碳及再生能源、同時也關注生態課題的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一直嘗試找尋讓兩者共好的可能性。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在 2025 年 1 月 2 日預告「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以下簡稱「生態指引」),要求農地變更光電案場若涉及保育類野生動物及經指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棲息地,需依據列表實施生態保育措施,並進行生態監測。 這個「生態指引」的出現,讓農地光電的生態課題該如何治理,有了進一步的討論。
在工業起家的高雄,倡議淨零排放,是一種默默含著苦甜巧克力的感覺:是重工業使打狗走向高雄,卻也是重工業讓高雄承受著密集、龐大的汙染。工業發展的偉大,與環境汙染的煎熬,就像勞動者心中無法傾訴的苦衷,常綠植物從不喊痛。我們是時候拋下故作堅強的面具,看看一座城市壓抑的那一面。
2014年7月31日深夜發生震驚全國的高雄氣爆,造成32人死亡、300多人受傷,200多萬市民驚覺高雄在石化圍城下潛藏的環境成本以及對生命財產造成的風險,高雄長久以來不合理的石化工業發展不僅影響周邊社區的健康,更影響了大半座城市的安全。 10年過去,破碎路面已經重建,回復往日車水馬龍,不過高雄市區的地底下仍有14家業者的71條工業管線,管線總長度895.3公里(收費長度932公里),經過的地點不乏人口稠密區域、包括學校、醫院、捷運輕軌站、圖書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甚至是高鐵經過的路線,究竟現在工業管線的管理如何,民眾是否能夠放下心中的擔憂呢?
今周刊編按:高雄市政府25日召開「第79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審議台積電「原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土地新建半導體廠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團提出3座廠區將佔高雄市總用電量18%、單日用水量達6.4萬噸的擔憂。會議中,高雄市水利局確保水電供應無虞。台積電也表示將縮短再生能源和減碳規劃周期至5年,環評大會歷時近1小時審查後,順利通過。
2023年立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12-1,要求一定規模以上新、增、改建建物均須義務設置太陽光電。有關面積、設置比例及維護管理等規範,內政部日前召開子法研商會議,會中預計1000平方公尺(300坪)以上,不分建物種類,每20平方公尺(6坪)強制裝設1KW的太陽能板。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子法義務面積應下修至300平方公尺(90坪),並以近年地面光電爭議為殷鑑,考量我國地狹人稠,應藉此機會優先大力推動屋頂光電,讓新建物成為能源教育示範場所,減緩地面光電對於林地、農漁村的光電裝設壓力,妥善分配用電責任。
高雄市環境保護局今(4日)召開「楠梓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下稱環差報告) 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議。 報告書中敘明因應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轉變及需求,進駐廠商台積電將由原先的成熟製程28奈米廠,變更為先進製程2奈米廠,預計園區瞬間最大用電量從原先387,867 KW,增加至421,273 KW,年用電量約37億度(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12%),增幅約為9%。
面對氣候變遷以及國際產業趨勢,降低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提高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勢在必行。光電是目前台灣各種再生能源中,技術相對成熟、建置時間最短的能源類型,台灣日照充足也具備發展優勢,因此是目前民間團體與政府主要推動的再生能源類型。 本文將分享德國Wildpoldsried小鎮、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嘉義大林明華社區合作社三個裝設屋頂光電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證明不論是在城市或鄉村,緯度高或低,裝設屋頂光電都具備可行性與效益,讓你在守護地球的同時又增加額外收入。
與森林共存的人如何生活?位於新竹座落於原始檜木森林裡的鎮西堡部落,由阿道長老引領大家走過維繫部落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土地,其中蘊含來自傳統文化的深遠智慧,也呼應當代我們嘗試想像多元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台灣自2016年開始推動再生能源至今,有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面對再生能源勢在必行的趨勢,地球公民認為,我們有必要知往鑒今,改進未來的綠能政策,讓再生能源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 尤其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地面型光電的發展更是一大挑戰,不僅攸關能源轉型的成敗,更牽動國家的社會、環境及空間規劃等治理課題。
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示台灣將推動2050淨零排放,今年3月則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表了「2050淨零路徑及策略(link is external)」,除了能源、產業、交通部門的轉型,其中提到占台灣國土面積達6成的森林碳匯約是2,140萬噸,可抵減約台灣8%的碳排量,預期到2050年將增加110萬噸森林碳匯(註1),達到2,250萬噸。
2016年啟動的電力能源轉型,使得台灣再生能源持續增加中,最近(2021.5),白天用電尖峰時,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已可占全台9%以上,比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還多,順利供應用電需求,證明了太陽光在供電系統已占有重要地位。
「種樹造林」似乎是很振奮人心的環保工作。 不幸的是,如果欠缺國土規畫、環境背景的調查、合理的目標定位、經營管理的專業配套,很可能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資源的錯置,留給後人難以收拾的殘局。 近日,台糖平地造林因為要引入太陽光電計畫,「砍樹」發展「綠能」,似乎成了另一個爭議的戰場。但這件事不應該淪為如此簡化的二元對立,必需先了解平地造林政策的歷史脈胳及現況,做為討論的基礎。
疫情緊張,宅在家避免群聚,「水」是最基本的需求,我不是節水專家,但我提出一個觀點:先從知道自家的用水量,制定節水目標開始。
台灣各縣市的自來水,除了金馬之外,都是由台灣自來水公司供應,台北市則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供應。台水公司一度水的價格約是11元,台北市的水價約是7元(表一),這樣的水價是全世界第三低,僅次於非洲模里西斯、伊朗兩國。根據台水公司的統計,台灣每人每月的水費平均支出約是108元,占國民消費支出比例約0.2%,相當於一杯最便宜的星巴克咖啡。
2001年3月18日凌晨0:46,核三廠爆發『全黑事件』,當時電廠照明全失,兩串外部高壓電源全部斷電,反應爐的冷卻系統因而喪失動力,無法把冷卻水打入反應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