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發布的《2022年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自1970年以來,因為氣候變遷與其他因素全球野生物種的數量已減少69%,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的流失也削弱大自然調適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對抗氣候變遷達成淨零目標,全球再生能源領導企業沃旭能源率先提出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納入綠能建置計畫,確保其再生能源設施都兼顧自然保育,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現在進行式 北極熊的棲地正在消失
這樣的氣候變遷已經對全球深海、陸地、淡水系統產生影響,包含在地生態流失、疾病,以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特別是對於氣候敏感性 (climate sensitivity) 高的物種,特有種受影響的程度又比其他的原生物種更高。
例如澳洲特有的無尾熊在2019及2020年的澳洲大火後數量急遽減少,在2022年2月更被澳洲政府列為瀕危物種;全球暖化導致海冰消融,對於通常在海冰上獵捕海豹為食的北極熊,只能被迫上岸或者繼續尋找浮冰,食物取得困難,造成北極熊繁殖能力下降,面臨絕種危機;更別說隨著海冰減少,企鵝的食物也會減少,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上升,海水升溫造成含氧量減少,也將使大量海洋生物在300年內消失。
此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提供近四分之一、約5萬種海底生物棲息的珊瑚,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之一,不但關乎全球8.5億人的糧食安全與生計,每年為世界帶來的經濟價值高達360億美元。
透過衝擊減輕金字塔 沃旭建立淨值正面效益價值鏈
未來數十年全球須加速再生能源建置,方能加快全球能源系統轉型,並遏止全球暖化;而綠能建置必須要和保護自然棲地及野生動物、海洋生物能夠齊頭並進。聚焦綠色能源領域的沃旭,自2006年至今已經減少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強度達87%,預計2025年達98%,穩步落實2025年企業營運和能源生產業務達到碳中和的目標,2040年整體產業價值鏈碳足跡將達到淨零排放。沃旭更引領業界之先,宣布最晚自2030年起,在全球新建的再生能源計畫都將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淨值正面效益」(net-positive impact) 的積極目標。
「淨值正面效益」就是在建置綠能設施時不只要避免、減輕生態負面影響,還要在長達20年以上的運轉維護期積極尋求增進生物多樣性的方法。
再生能源解決方案包括離岸風電、陸域風電、再生氫能、太陽能等的沃旭,採用「衝擊減輕金字塔」的策略框架進行環境評估與管理,從早期規劃與風險篩 選即已避開敏感生物多樣性的區域,施工與運維期間採取各項保護措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等。同時,透過在綠能設施範圍內改善棲地狀態、支援關鍵物種等行動,致力使整體大自然所受影響減至最輕,甚至狀態變得更好。
沃旭更在2023年的世界海洋日宣布成為全球首家發行藍色債券的能源公司,這筆為期5年、1億歐元的私募債券,符合國際金融公司 (IFC) 藍色金融指引 (Blue Finance Guidelines) ,債券淨收益將投入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及永續航運 (sustainable shipping) 上。
護衛台灣海洋生態 沃旭這樣做
在台灣,沃旭打造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也針對保護海洋生態提出多項對策,包括採取無須打樁且幾乎不會有噪音的「負壓沉箱水下基礎 (Suction bucket jacket foundation) 」技術,盡可能將施工期間可能對周遭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成為亞太區首個運用此項對環境更為友善技術的離岸風場。
在需要打樁的離岸風場,沃旭也使用先進的雙重氣泡幕 (double bubble curtain) 技術減緩打樁期間噪音,並聘僱鯨豚觀察員 (Marine mammal observer) ,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方圓750公尺的警戒區,就會通知停止打樁,確認鯨豚離開至安全距離後才會重新恢復工程。此外,為了避免風機對鳥類遷徙造成影響,沃旭為鳥類留下飛行廊道,大彰化的4個風場共設計8條鳥類廊道,每條至少2公里寬,也請來歐洲專家進行鳥類撞擊評估,避免風場建置對鳥類產生威脅。
沃旭全球首創的「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ReCoral),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在大彰化離岸風場嘗試以離岸風機水下基礎作為珊瑚生長棲地,目標是找出適合珊瑚棲息的條件,在珊瑚生態系因全球暖化而嚴重衰退時,位處亞熱帶水域的離岸風場有機會發揮正面效益。
促進生物多樣性是這個世代的能源轉型工程必須克服的挑戰,沃旭透過技術與經驗提出「促進生物多樣性的能源轉型」的具體行動,也扭轉了能源產業的思維,不是「淨零」就好,而是要創造加分的「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