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紡織、石化、電子都是受惠產業!經濟部如何補助中小製造業低碳轉型?曾文生這麼說⋯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持續淨零減碳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政府與企業攜手前行 共創淨零新經濟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     圖檔來源:攝影/蕭芃凱 日期:2024-03-18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刻不容緩的議題。政府面對此一重要課題,除了不斷推出整合性方案,更必須與產業並肩前行,協助產業取得所需技術、資金與資源,才能共同創造以綠色成長為驅動力的淨零新經濟。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面對全球逐步加嚴碳管理強度趨勢下,持續淨零轉型將是台灣產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面對永續地球碳權新局,如何加速產業轉型,驅動綠色成長引擎,無疑是政府與企業必須加緊步伐推動的重要課題。

 

3月18日在今周刊主辦的「2024 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發表專題演講,從「接軌國內外碳管制」、「提供資源促進轉型」、「極大綠電滿足需求」三大面向,闡述政府當前作為,並鼓勵企業攜手前行。

 

在淨零的國際趨勢下,曾文生強調,「台灣最重要的減碳作法就是要有效接軌國際。」包含強制性碳管制規範與自願性減碳倡議要求,除了國內規範逐步擴大納管範疇,遵循歐盟CBAM進入過渡期的國際規範,我國企業紛紛加入CDP 、SBTi 等國際自願性減量倡議。在此過程中,政府積極協助產業符合法定碳盤查規範,包括提供盤查輔導資源,並擴增查證量能,因應歐盟CBAM過渡期申報要求,政府也辦理CBAM說明會,提供一條龍式服務。

 

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台灣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因應歐盟CBAM過渡期申報要求,台灣申報數量名列前茅,位居全球第五名,除了顯現政府輔導廠商理解填報流程策略奏效,也顯示國內企業對於國際規範的風吹草動,已具高敏感度。為滿足國際倡議逐步要求揭露範疇三排放(其他間接排放),政府也建立公版填報格式,協助產業分階段建構範疇三排放資料蒐整機制。

 

除了與國際接軌,政府也運用疫後特別預算,補助中小型製造業邁向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其中有三類型的產業:紡織製衣、石化、電子,推動「以大帶小」,將中心廠減碳經驗,逐步擴散至供應鏈。

 

 

曾文生在演講中分享三個案例,包括成衣業歐都納,偕同其供應鏈,進行設計優化、原料替代、製程優化、設備優化、能源優化;長春樹脂則透過汽電廠低碳轉型、智慧化系統、製程熱整合優化;華邦電子則透過製程氣體排放量減量、精實節能與節水、供應鏈淨零驅動,進行減碳。

 

透過上述三個案例,曾文生點出政府政策背後的核心思維,即是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包括石化燃料的發電比例減少,用其他零碳能源替代,尤其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曾文生指出,依照現今台電安排發電的程序,企業每多用一度電,通常就是碳排最高的那一度電。因此,只要能減少用電,最後一度電少用一點,平均碳排就會下降。

 

不同產業在製程中,如何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不同的問題要面對,但共同的議題都是用電效率的提升,也就是「節電」。曾文生認為,除了政府積極提升發電設備效能,使用行為的調整改變,如果有更多民間的企業發動會更好。他認為,企業如何在需求面上發展出各種節電方法,將會是台灣接下來非常重要的社會運動,上述「以大帶小」方案,就是希望在共同性的議題上,能夠提出解方,讓大家快速運用,讓減碳速度加快。

 

政府除了推動減碳之外,也推動整個生態鏈的創新轉型,透過主題式補助,讓傳統產業有效提升產值,同時有助於能效的改善,包括再生能源的運用,讓企業在加強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能有效減碳,這是政府最主要的方向。

 

在政府的淨零大目標下,極大化綠電滿足需求,也是政府當前努力的目標。曾文生指出,台灣的電業是一個國家專營的電網系統,但隨著綠電越來越多,逐步走向自由化,電力的交易市場才剛剛起步。由於電力建設投資都在期初,後段是運維成本,前段的支出需要長期契約來鞏固財務的可能性,台灣對這個面向比較不熟悉,對企業來講,買電就是請台電送到我家,比較不習慣在不同商品市場採購電力,這是一個新的過程,政府也在逐步建構新的電力交易市場。

 

另外,過去台電比較像是便利商店,無時無刻要保持電力供應的穩定,但購買再生能源不是如此,在供電與用電之間如何有效分配,也是當前政府在跟企業共同商議的課題。

 

除了關心減碳,曾文生在演講中也特別提到生態環境的課題。他舉例,去年三月十八日,行政院長曾到大甲溪視察,了解水力發電及供水狀況,當時德基水庫蓄水量是62%。這個案例背後透露的訊息是,因應氣候變遷,政府部門對於重要的數值,比以往更具敏感度。

 

曾文生總結,減碳的議題政府一定會努力做,但如果沒有企業一起配合,很難達成目標。他指出,政府會提出更多整合性的作法,讓企業可以先找到快速、簡單的減碳方法先做,但企業仍然必須回歸檢視自身的製程以及供應鏈,做好準備,三~五年後會走進深水區,屆時,製程的調整安排等課題,會變成非常重要的工作。「減碳這件事,政府跟民間要一起努力,找到方法,共同實踐。」他說。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