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30》亞太碳定價與能源轉型面臨哪些關鍵挑戰?台灣串聯日韓澳專家解讀

COP30》亞太碳定價與能源轉型面臨哪些關鍵挑戰?台灣串聯日韓澳專家解讀
撰文: 數位內容部整理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日期:2025-11-19

COP30台灣》面對逐步升高的氣候承諾,各國正重新檢視碳定價與能源轉型的制度效力。COP30 於巴西貝倫召開之際,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也串聯日本、韓國與澳洲專家,分享最新政策調整與挑戰,並聚焦台灣在新減碳目標下如何強化碳費制度與再生能源布局。

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東亞碳定價三大課題:免費核配、國際碳權、碳價過低

 

碳定價被視為減碳關鍵工具,但制度效力仍存缺口。日韓專家在「地緣政治動盪下的東亞有效碳定價」論壇中點出東亞碳市場的主要挑戰。

 

日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Japan)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田中健(Ken Tanaka)分析日本正在推動的GX-ETS,並指出目前制度有三大問題:缺乏與國家自主貢獻(NDC)相銜接的總量上限、僅訂定碳價上限卻未訂定與國際淨零路徑一致的價格下限、寬鬆的免費核配。

 

田中健表示,他們為此提出氣候倡議計畫,集結超過 200 家企業連署,要求將 2030 年碳定價提高至每噸 130 美元,並將收入優先投入難減部門、中小企業減碳與緩解一般民眾轉型負擔。

 

南韓Plan1.5 的計畫總監權京洛(Kyungrak Kwon)指出K-ETS雖涵蓋約七成以上的國家排放量,但由於配額過剩、經濟成長放緩與大量使用便宜的國際碳權,市場碳價長期停留在每噸約6美元,是主要碳市場中最低的水準,價格太低,企業沒有減量誘因。

 

他表示,光是制度運作前兩個階段就累積 1.4 億噸超額核配,,約等同全韓國排放量的兩成,部分大型企業甚至靠出售免費配額取得暴利,引發國會與社會強烈批評。

 

而這也促使,韓國政府面對明年要啟動的第四期排放交易,決定設定與 NDC 相符的總量上限、取消過往超額核配,使其無法延續用於第四期,並將電力部門免費核配比例自2026年的90%降至2030年的50%。

 

然而更值得警惕的是,韓國允許國際碳權使用率達到5%,但其八成國際碳權來自爐灶計畫,減量效果可能被大幅高估,使「廉價碳權」成為削弱企業減量誘因的主要風險。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指出,台灣討論碳費時多引用日、韓與新加坡制度,但本次論壇中日韓專家提到的免費核配過多與國際碳權浮濫等問題,在台灣較少被討論。台灣應從日韓經驗中及早補強碳費制度,否則制度若無法發揮效力,恐難達成 2030 年減量 3000 萬噸目標。

 

「亞太能源轉型展望」講者合照,左起為金多恩分析師、懷特博士、大林美香執行長、趙家緯總監、主持人黃一展顧問。 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提供

 

台日韓共建離岸風電供應鏈, 可為再生能源瓶頸尋找突破

 

各國再生能源目標不斷提升,但推動卻受法規限制與社會接受度不足所阻。日韓澳專家在「亞太能源轉型展望」論壇中分享最新觀察,點出各國能源轉型卡關的主要瓶頸。

 

韓國氣候解決方案(SFOC)政策分析師金多恩指出,韓國新成立的氣候與能源部將2030再生能源目標從70GW調高至100GW,但現行規範要求光電案場需與住宅或道路保持一定距離,平均距離限制為300公尺、最遠1公里,使全國可用場址減少六成以上。

 

而韓國離岸風電發展,最大的障礙則是國防需求區域的空間規範衝突,現在由於此海洋空間未能清楚規劃,導致超過25GW 的離岸風力專案在處於審查程序中,遠遠超過韓國設定2030年離岸風力14.3 GW的目標,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永續未來研究所所長懷特博士(Stuart White )則表示,澳洲雖擁有全球最高的屋頂光電普及率,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也已達40%,但作為長期化石燃料出口國,其能源轉型仍深受政治與經濟結構影響。

 

他提到,目前澳洲面臨分散式能源整合、能效投資不足,以及天然氣基礎設施造成的鎖定效應等挑戰,因此未來更需要依賴電力市場改革、需求管理、車輛到電網(V2G)及工商業光電的擴大部署,同時也必須思考在全球化石燃料需求下降後,如何發展再生能源出口能力。

 

日本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長大林美香則指出,新建核電與 SMR 成本高昂,使再生能源成為日本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該研究所提出日本至 2035 年的能源規劃,建議再生能源占比應提升至 80%,其中光電容量需從目前的約100GW增至280GW,並建置45GW的離岸風電。

 

而在東亞區域合作方面,大林美香也提出日、韓、台可共同建構離岸風電供應鏈的構想,指出對開發商和風機製造商來說,至少需要每年3到5GW才具商業化規模。若日、韓、台可就施工船、風機零組件等共同合作,更有助於三國達成離岸風力發展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以台灣視角總結指出,能源轉型對台灣而言不僅是減碳要求,也是企業競爭力與能源韌性的關鍵。依其分析,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超過七百億度,是 2024 年供應量的兩倍以上;若台灣能在2035年使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60%,即可將減量目標從現行路徑提高至52%,並把進口能源依賴度降至74%,增加能源安全。

 

然而,因社會接受度下降與光電環評修法影響,台灣光電設置速度已降至七年來最低。趙家緯建議政府應明確訂定更具可預測性的光電環評規範,同時也呼籲半導體與 AI 資料中心等主要綠電需求者,不應只將自己定位為「綠電購買者」,而應共同投入改善再生能源的社會接受度,才能真正推動能源轉型快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