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台灣NDC3.0正式敲定,2035年減碳目標36%~40%
今年 COP30 的重頭戲之一,是檢視各國提交的 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 3.0)減碳目標。台灣雖非《氣候公約》締約方,但仍自主提出 NDC 3.0。歷經一年跨部會討論及社會溝通,環境部正式公布台灣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以 2005 年為基準年,2030年減碳28%±2%(意即 26%~30%)、2035 年減碳 38%±2% (意即36%~40%)。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若以高標估算,分別相當於減碳 30% 與40%,「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登月型的計畫」,要達成目標必須凝聚社會共識、產業、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另外,若將台灣的減碳目標和亞洲鄰國比較,彭啓明表示,韓國昨日公布的 NDC 3.0 目標,2035年減量53%到60%,若同樣以2005年為基準估算,換算後約38%±5%,跟台灣的目標相近。
主要國家排放趨勢與2030、2035年減碳目標比較。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簡報
彭啓明也指出,台灣連續三年排碳量下降,2024年預估較2005年基準年減少6.7%;今年雖受國際局勢與關稅壓力影響,部分產業創新高、部分則面臨衝擊,使排碳變化仍具不確定性,但若按現有趨勢延續,2025年有望減少9%至10%,「對於2025的減量目標,接近到10%是有信心的」。
彭啓明也提到,自己是全球唯一未受邀參與 COP30 的環境部長。但台灣仍主動提出減量目標,呼應 COP30 全球協作精神,希望國際在盤點減碳成果時,「也能把台灣算進去」。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此次提出的減碳目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登月型的計畫」。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能源轉型是減碳重點,NDC3.0未列入核能
如何達成 NDC3.0設定的減碳目標,彭啓明指出,關鍵在於能源轉型,降低電力排碳係數,這將是最大的挑戰。另外,再生能源也必須加速發展,至於核能,因制定時核能法規等問題還不確定,此次NDC3.0並沒有把核能算進去。
彭啓明也坦言,目前國內綠能推動仍遭遇亂流,社會對綠能存在誤解與信心不足。台灣土地狹小,無法像其他國家大規模建設再生能源,加上核電議題社會共識分歧,未來仍需尋求新型能源。他強調,沒有「零衝突」的完美能源,必須以科學數據檢視各種能源的利弊,尋找最平衡的路徑。
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則指出,要達成2035減碳目標,全國總用電量控制在 3,500 億度以下,並透過強化節能措施與輔導高碳排產業轉型來落實減碳。
根據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燃煤發電占比必須在 2030 年降至 20%、2035 年進一步降至 9%;再生能源占比則必須在 2030 年提升至 30%、2035 年提升至 36%。另也規劃加強推動地熱、小水力等再生能源發展,並發展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
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要達成2035減碳目標,必須減少整體用電量並讓電力排碳係數下降。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氣候調適、碳定價都是台灣在COP30觀察重點
除了 NDC 3.0,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今年 COP30,環境部也將特別關注「氣候調適」與「碳定價」兩大議題。
蔡玲儀指出,本屆 COP30 其中一項重點,是建立全球氣候調適指標。由於過去專家學者提出的指標過於繁多,這次希望整合並縮減至 100 項以內。全球如何訂定調適指標,不僅是各國關注焦點,也將成為台灣制定國家氣候調適目標的重要參考。
在碳定價部分,主辦國巴西積極推動全球碳市場,並盼透過《巴黎協定》第六條強化跨國合作。彭啓明表示,台灣預計明年下半年啟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試行,除跨部會與產業協力外,也希望與國際接軌。隨著歐盟通過跨國碳權合作機制,台灣未來在《巴黎協定》第六條架構下也有機會參與全球碳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