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創生、孿生科技為綠能開闢新局
「目前國際已將太陽能視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之一。」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分享「生態光電」的最新概念, 認為生態光電不僅是提供綠能的選項,更是一項超越傳統農電共生的綜合策略。透過環境友善與可逆性工程設計,太陽光電不僅能恢復地力及提升生態多樣性,還能帶動偏鄉就業,產業鏈估計能創造超過三十萬個工作機會。未來,光電應結合防災、儲能與地方創生,成為農村發展的契機。他更希望能與學界、地方政府攜手打造「永續新農村」典範,為地方經濟注入活水。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強調生態光電的核心是「共融」與「共好」。農業與光電不是對立,而是共存。
成立七十年的電纜廠商大亞集團則分享了如何運用數位孿生科技(Digital Twin)協助台灣能源數位轉型。大亞集團協同能源副董事長劉志鵬解釋數位孿生模型能精準模擬真實系統行為,如電網調頻輔助服務、即時模擬發電及售電狀況等,且模擬結果與實測服務品質指標幾乎相同,證明核心技術的準確性。系統自動生成程式,不僅能大幅縮短開發時程,還能提升客戶信賴度。他表示,未來還會導入5G技術,實現虛擬電廠的能量管理與自我修復功能,以大亞電纜的硬實力與數位孿生科技的能管系統軟實力鏈結台灣電力網路,成為維繫台灣電網穩定的堅實力量。
大亞集團協同能源副董事長劉志鵬表示數位孿生雖不是新技術,但導入能源產業,能大幅縮短測試調整時間,提高開發效率。
缺乏理性共識是困境 儲能電網打破光電污名化
台灣和暄綠能總經理王文蔚則認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長期受制於政治化爭議,導致社會對能源選項的討論常流於二元對立,社會難以形成理性共識。他強調唯有建立科學、理性的對話平台,推動跨界溝通,才能扭轉標籤化與情緒化的現象。由於台灣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發展方向應兼顧自主性、低碳、穩定安全及社會共識,缺一不可。他也建議政府應簡化法規,以更多輔導與支持措施,協助產業降低碳規風險,台灣需要的是多元且具高自主性的能源組合,而非單一能源,其中「再生能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如此才能支持經濟發展、保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和暄綠能總經理王文蔚認為綠能不應被貼上利益標籤,盼社會能以國家安全、經濟及環境為優先,理性建立共識。
「台灣不缺電,缺的是強韌電網與智慧儲能系統。」衆崴能源總經理陳美華直言,丹娜絲風災導致光電與台電設備重創,超過三千支電桿倒塌、損失逾十億,顯示基礎設施韌性不足。為此,台電推動十年五六四五億元的強化電網韌性計畫,並將提前至二〇二八年完成,透過汰換老舊設備、強化系統防衛、分散電網與變電所屋內化,提升供電穩定性。她強調,光電不該被污名化,應搭配智慧儲能系統,整合電網升級與儲能科技,才是邁向淨零與能源自主的根本解方。
衆崴能源總經理陳美華表示,能源導入的硬體布局與軟體系統調度必須取得平衡,從發電端、輸電到用戶端,任何一環都不能斷鏈。
打造綠色競爭力 光電發展的國際進擊之路
關於台灣光電的成長及國際佈局,日益智能董事長蔡忠志表示,隨著全球品牌對供應鏈減碳要求日益嚴格,製造業對綠電的需求快速上升,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綠能供應卻遠不及產業需求。台灣製造業者在當地常面臨綠電取得困難,影響訂單及競爭力。他認為應整合台灣的技術與工程能量,協助廠商在越南、泰國等地規劃與建置再生能源系統,從用電設計、行政流程到資金媒合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台灣製造業強化永續競爭力,也為台灣能源產業打開新的成長機會。
日益智能董事長蔡忠志指出,台灣在硬體設施及電網建設的國際競爭力強,具有一定優勢。
然而台灣光電想順利升級進而走出國際,面臨不少挑戰。王文蔚指出,台灣目前的光電困境是暫時的,面對逆風要靠韌性與務實態度突破,先把國內基礎打好,才能打世界盃。蔡忠志則認為,台灣內部市場確實面臨推動困難,為了支持台灣半導體競爭力,需持續跨界溝通與協力突破。陳美華看好南向發展,認為東南亞如越南及菲律賓皆經歷高速經濟發展、對綠電的迫切需求,且菲律賓還有電網脆弱的問題,會是台灣技術輸出的機會。劉志鵬則透露能源產業布局,目前與日本及東南亞都有洽談計畫,會把重點放在協同合作與地化策略。蔡佳晋則認為,半導體產業的綠電需求大,太陽能會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核心,即使已布局海外,但仍會以台灣為主要基地。
光電發展雖處逆風,但台灣擁有成熟的資金與技術,持續強化國際競爭力,才能從「本土深耕」走向「全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