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美國製造夢碎?川普施壓台積電,先進封裝交給英特爾做是最佳解?

川普打算利用合資案救英特爾?如果我是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會這樣做…..
撰文: 林宏文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5-02-14

有關近來美國總統川普給台積電出的考題,包括他想要讓半導體製造回到美國,還有要如何救活英特爾,有兩個重要的觀點與報導,我想就這個議題,討論一下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第一個觀點是,目前華爾街盛傳的解決方案,上策是台積電以技術入股英特爾,台積電出技術,美國出錢,救活英特爾;中策是台積電亞歷桑那廠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下策是美國對台積電課稅,台美雙輸。

 

第二個報導是《電子時報》昨天的新聞,指出美方可能給台積電三條路的選擇,第一是台積電在美國直接建置先進封裝廠,完成一條龍的服務;第二個選項是,美國政府與台積電等大廠,合資入股英特爾的晶圓代工事業;第三是,直接由先進封裝不輸台積電的英特爾,承接台積電在美國客戶的後續封裝訂單。

 

關於第一個觀點,所謂的上中下策,可以說是從美國人的立場及觀點出發,不是以台灣或台積電的角度來看。

 

我覺得在中策的部分,講得不是很清楚,我想應該說,美國要求台積電亞歷桑那廠單獨切割出來,變成美國公司,然後在美國股票掛牌,甚至美國主權基金也入股,如此可能更符合將台積電美國廠變成美國公司,更有利於美國製造的目標。

 

最複雜選項:美國如何解決英特爾問題

 

再來討論《電子時報》的新聞。報導中指出美方提出的三條路,基本上難易程度有很大差別,對台積電來說,也可以分成上、中、下策。

 

對台積電來說,如果川普政府要求在美國的投資,能夠不牽涉到先進製程或先進封裝技術加速搬至美國,對台積電來說就是最好的選項,因此就這個原則來看,那第三個選擇,也就是先進封裝交給英特爾做,顯然對台積電是最簡單的選項。

 

因為,台積電只要在美國繼續原來的晶圓廠投資,至於先進封裝讓英特爾去做,對台積電來說,應該是傷害最小的,因此這也可以稱為是台積電的上策。

 

當然,之前台積電已宣布,美國廠的先進封裝是與美商艾克爾(Amkor)合作,如今美方條件若再加進英特爾,可能是要台積電與英特爾做技術配合,加速英特爾的先進封裝實力。

 

至於第一個選項,也就是要求台積電去美國建置先進封裝廠,對台積電來說,應該是中策。因為,我相信目前台積電肯定不太想移先進封裝CoWoS去美國,因為這是台積電除了先進製程外,另一項最強的競爭優勢,是台積電可以立足的第二隻腳,若被要求去美國投資,對台積電當然比較不利。

 

不過,不管是英特爾做先進移裝,還是台積電先進封裝移到美國,這樣的安排,就符合前天美國副總統范斯說的,要讓AI晶片可以在美國生產。

 

當然,如果美方出的考題是這樣的話,未免也太簡單,那台積電應該可以很容易就過關。至於接下來,當然就是最複雜的選項了,也就是美國要如何解決英特爾的問題。

 

若美國政府硬要把英特爾塞給台積電的話,那對台積電來說,顯然是既麻煩又棘手的事,也就是最下下策了。

 

技術不相容 接手英特爾是台積電很大包袱

 

這個理由很容易理解,因為目前英特爾製造部門明顯落後,可以說是燙手山芋,英特爾在基辛格時代所規畫的製程技術,與台積電完全不相容,如果要台積電幫忙,只有打掉重練,改成台積電的作法,否則良率根本難以提升。

 

因此,如果我是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面對川普總統硬要把英特爾交給台積電的話,我一定會拒絕,但會告訴川普,台積電可以幫英特爾代工,而且製造工廠就放在美國,只要加速目前台積電在美國亞歷桑那的三座晶圓廠速度,也符合美國希望的美國在地製造原則。

 

昨天(2/13),川普總統又說話了,這次他說過去英特爾很優秀,但被台積電搶走生意,所以美國一定要再奪回來,不然他會很不高興。這樣的話,他已反覆講了很多次。

 

其實,英特爾早已是昨日黃花,目前還存在的價值是他的產品線,若真的要救,是要救產品部門,而非製造部門。英特爾若完全把製造部門切割出來,把這個包袱丟出去,搞不好股價會大漲特漲。

 

因此,按照這個邏輯來看,若美方逼著台積電去接手英特爾,不管是技術授權、或負責經營管理,對台積電都會是一大包袱,未來若做不起來,當然面子裡子都掛不住,但若做起來了,台積電也沒占大股,就變成台積電的競爭對手,怎麼做都不對。

 

人才、供應鏈都缺 美國重回製造只是幻想

 

目前很多討論都說,美國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合資,其實兩家公司若共同投資,成功的機會非常非常小。如果魏哲家被迫要接手的話,應該要提出條件,要求英特爾把晶圓製造部門全部賣給台積電,或至少讓台積電占最主要持股,如此台積電才有動機進去重新改造,幫英特爾產品做代工,這種模式,或許才有一點點成功機會。

 

我認為,川普有決心要讓半導體製造回到美國,但更重要的是,要想出一個最後能夠成功及運作的模式,如果只是狠話一直說,但最後結局還是失敗,所有他講過的話都將變成屁話,會被所有人檢驗。

 

其實,對半導體及電子製造業來說,要把生產線搬到美國,目前遇到的挑戰是相當大的,不只是魏哲家先前說過的,美國連半導體製造的法規都沒有。台積電蓋第一座廠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因為要花錢請人幫美國政府制定1.8萬條法規。

 

另外,家登董事長邱銘乾還遇到在美國申請一條網路線花了三個月時間,美國沒有製造業相關的人才、供應鏈及基礎設施,這些條件沒有好好改善,要讓美國重回製造,應該只是幻想而已。

 

因此,英特爾難題最後要如何解決,若推出的合作模式,無法讓參與其中的每個利害關係人都覺得合理,也都願意有所貢獻,就算再努力,最後恐怕也都會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