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2030減碳28%,環團直指仍不夠,加碼40%!鄭麗君:最新版NDC最快下週出爐

台灣2030減碳28%,環團直指仍不夠,加碼40%!鄭麗君:最新版NDC最快下週出爐
撰文: 行政院、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新聞稿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行政院 日期:2025-01-15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日前舉行淨零策略論壇,行政院永續長鄭麗君應邀出席。會中鄭麗君預告,將在下週四(23日)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公布台灣2030年、2032年及2035年三項國家減碳新目標,展現減碳的決心。

淨零Team Taiwan!鄭麗君預告將公布2035減碳新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於1月10日舉辦「淨零Team Taiwan!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論壇」,強調只要政府、產業與民間協力採取正確的作法,2035年達成符合抑制升溫攝氏1.5度的積極減量目標仍有可能。

 

會中邀請到行政院副院長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鄭麗君致詞,環境部彭啟明部長、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楊志清署長和民間團體對談,讓官方與民間得以共同對焦,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及旗艦計畫應該如何規劃,才可能讓2030年、2035年的減碳目標更貼近抑制升溫1.5度C。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和環境部彭啟明部長皆出席當天論壇。圖片來源:行政院

 

鄭麗君指出,為了訂定2030年、2032年、2035年3個國家減碳新目標,政院專案小組首先要求「由下而上」,先由部會針對能源、製造、運輸、農業、住商、環境等6大部門提出自主減碳行動。為加速減碳進程,行政院也組織專案小組會同國科會專家小組,「由上而下」制定旗艦減碳計畫,核實加總後堆疊出新的減碳目標。

 

根據專案小組是由行動計畫評估,台灣2030年的減碳目標從原本的24±1%提升至28±2%,並制定新的電力排放係數目標0.319CO2e/度,較過去下降35%。

 

「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100步,計畫寫得再好,都需要100個人往前跨出一步」鄭麗君也強調,淨零轉型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前行,希望透過參與式治理,以及更多社會對話與公民參與,讓中央、地方攜手合作,朝共同的理想邁進,而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遺落任何一個人。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強調,世界各國預計將於今年(2025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最新版本「國家自主貢獻(NDC)」,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是台灣的減量目標首次對齊國際氣候治理的加嚴週期。

 

趙家緯援引民間智庫與國外機構的研究,建議台灣2030年減量目標應由官方的「28±2」提高至40%,2035年需達到52%。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趙家緯警告,根據國際科學模型模擬,如果2035年減量目標不足,將直接影響2050年淨零目標的實現,並援引民間智庫與國外機構的研究,建議台灣2030年減量目標應由官方的「28±2」提高至40%,2035年需達到52%。趙家緯表示,如果比較官方減量路淨與智庫研究,十年間的排放量差距高達1.7億噸,對台灣淨零目標將有顯著影響。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則則表示「碳稅費應當設計到有痛覺,但不致命」,認為碳稅費是重要的訊號,有助於企業思考資金布局,成為產業轉型投資的重要槓桿。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六大建議一次看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在該場論壇結束後,提出六大建議,包括:

 

1. 提升減碳目標,制定透明方案

肯定政府提升減碳目標至28%±2%,但強調若要抑制升溫1.5度C,2030年需達40%、2035年達52%。建議政府把握NDC更新契機,制定具科學基礎與社會支持的減碳方案,同時強化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確保政策透明並增強信任。

 

2. 健全再生能源發展之社會基礎工程

再生能源發展應在2030年提升至電力佔比30%。然而目前目標落後,且過去發展策略過度偏重快速衝刺發電量,未能兼顧地方共融與社會信任。應優先進行事前選址與社會溝通,鼓勵公民電廠及農漁村參與,確保建設效率與政策支持度。

 

3. 聚焦再生能源,排除核電解方

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因安全性與經濟性問題,難以成為去碳化解方。應聚焦突破再生能源瓶頸,加強節能,並推動產業減碳轉型,確保2035及2050淨零目標的達成。

 

4. 建立整合性產業減碳政策

政府應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針對石化、鋼鐵與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制定整合性減碳戰略,結合綠色金融與創新政策,促進低碳技術投資與工業去碳化,推動綠色生產與需求。

 

5. 加強國營事業減碳透明度

中油與中鋼的減碳計畫應明確說明轉型時程、具體措施及碳排增量處理方案,並定期公布進展,與民間持續溝通,確保政策落地並凝聚共識。

 

6. 建立長期穩定的對話機制

製造業減碳需與民間建立長期溝通機制,定期討論並調整政策方向,提升社會參與,推動更廣泛的支持,確保產業轉型與淨零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