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25淨零展望》中小企買不到綠電、碳權市場流動性低!專家提這4大解方

2025淨零展望》中小企買不到綠電、碳權市場流動性低!專家提這4大解方
撰文: RECCESSARY新聞稿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12-27

碳定價時代即將來臨,台灣將於2025年起開徵碳費,進而推動碳權與綠電市場發展。儘管企業減碳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市場目前因供應不足與需求尚未完全釋放而陷入僵局。

專注新能源與碳市場的資訊平台《RECCESSARY》昨(26日)線上舉行「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分析目前綠電與碳市場面臨僵固性的背後原因,並提出增加市場效率的解決方案。

國內碳權市場挑戰——來自市場機制、交易限制

 

《RECCESSARY》碳市場研究員胡湘渝從市場僵固性的角度剖析台灣碳權市場的挑戰,分別來自市場機制、國際接軌、交易限制以及市場參與環境四大面向。她提到,在市場機制上,台灣碳權市場目前面臨供應有限、需求未完全釋放的困境,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國內價格居高不下;

 

你可能也想看:

台灣綠能供應量、價格競爭力不足!RE100:應取消國產化、躉購費率

【圖解】中小企業綠電轉型必讀,如何靠再生能源憑證提升競爭力?4大途徑、交易流程一次看​

 

另一個問題在交易限制,國內碳權的交易限制與監管框架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參與者,但也墊高中小企業的進入門檻,削弱市場活躍度。她強調,「現行國內法規對碳權移轉頻率與民間代銷等交易機制設有諸多限制,容易僵化交易市場。」

 

最後,胡湘渝點出2025年碳市場關注焦點。第一,僵固性問題仍待解套,短期內需求低迷現象將延續,長期下來將透過供需調整與價格穩定機制提升市場效率。第二,國內碳權對接國際標準,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的需求。

 

台灣綠電市場挑戰——來自供應不確定高,市場定價透明度不足

 

《RECCESSARY》綠電市場研究員洪于涵則聚焦台灣綠電市場的僵固性挑戰,包含供應不確定性、供應分配不均及價格下限僵固,並探討其未來發展。受限於土地資源及供應分配不均,台灣綠電市場供應不足,且自由市場綠電占比增長緩慢。

 

她提到,2025年的太陽能及風能裝置目標延後至2026年,顯示現行市場難以應付未來5年的增長需求。洪于涵提到可參考英國及德國經驗,如差價合約(CfD)及再生能源義務(RO)等機制,藉此提高市場效率並穩定供應價格。

 

最後,洪于涵總結現階段綠電市場發展的政策多為階段性的需求端措施,短期內須加強市場定價的透明度;長期下來,政策應著眼於促進再生能源發電商投入自由交易市場,並完善電力交易平台,以實現長期供需平衡與市場穩定。

 

4位產學界代表提綠電與碳市場解方,聚焦工具與制度的優化

 

在今日「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中,邀請到不同領域的業界領袖與專家分享市場觀察,探討碳權與綠電市場現況及突破的策略,聚焦在工具與制度的優化,並提出4個解方分別為:

 

1. 碳交易市場與碳權品質

 

台灣碳權推廣交易協會理事長楊明坤分享「從實務角度看台灣碳權市場機遇」,聚焦於台灣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並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解決方案實現淨零目標。他指出,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實現需依賴大規模減碳技術及自願性碳權交易平台的建置。

 

然而,現階段市場仍面臨碳權品質不透明、購買困難以及漂綠風險等挑戰。針對碳權品質不透明的問題,楊明坤提出利用區塊鏈技術與智慧合約構建透明可信的碳管理平台,藉此提升數據的可追溯性與碳交易的信任度。(延伸閱讀:碳金融新商機》區塊鏈技術助攻碳交易!碳權代幣是什麼?4大重點一次看)

 

台灣碳權推廣交易協會理事長楊明坤表現,目前國內碳市場主要面臨,自願性碳權購買不易和碳權履歷不透明等問題。圖片來源:RECCESSARY

 

2. 碳定價措施需用不同工具互補

 

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深入剖析台灣碳定價制度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並分享國際碳定價工具的成功經驗。他強調,碳定價的核心是「排碳有價」,透過碳費和排放交易等工具內化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逐步創造減碳誘因。

 

他點出,台灣碳定價設計共有3種機制,分別為碳費制度、自願減量專案,以及台灣碳交所。台灣碳定價制度起步較晚,劉哲良提到,待碳費執行成果揭曉以及未來引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後,將持續檢視並改進碳定價措施。最後,他呼籲強化工具互補性並逐步過渡到總量管制制度,建立一個更全面的碳定價體系。

 

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深表示,完整的碳定價設計應包括碳費制度、自願減量專案,以及台灣碳交所。圖片來源:RECCESSARY

 

3. 解決中小企綠電難買困境

 

在綠電方面,能源減碳是淨零轉型中重要工程之一。針對台灣未來綠電供需平衡的問題,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評估,隨著RE100成員及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減碳壓力增加,預計綠電需求將在2030年達到700億度,並於2040年增至1400億度。然而,近年來台灣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僅約300億度,難以滿足迅速增長的需求。

 

為解決中小企的購電需求,趙家緯建議可參考英國的「碳差價合約(Carbon Contract for Difference, CCfD)」作為減少躉購費率補貼同時增加離岸風力供給的機制。此概念可以結合台灣的碳費制度,鼓勵開發商透過建置減碳項目,並鎖定一定期間內的碳信用價格,對沖綠電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建議,台灣可參考英國的「碳差價合約(CCfD)」作為減少躉購費率補貼同時增加離岸風力供給的機制。圖片來源:RECCESSARY

 

4. 台電應推出多元的綠電方案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則從法律的角度解析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無法被市場充分使用的困境。由於目前制度並未要求台電在電費帳單中揭示綠電的配比,民眾和企業無法知道自己實際使用的綠電比例,也無法證明電網中10%的綠電使用。

 

針對台灣綠電供需瓶頸的狀況,高銘志建議由台電扮演關鍵角色,參考國際上已有大電力公司重新包裝銷售綠電的做法,推出多元的綠電方案。同時,綠電的供給可以看向風光外的能源,如已建的大水力發電;並加速電力交易平台的發展,加入綠電交易。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則從法律的角度解析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無法被市場充分使用的困境。圖片來源:RECCESSARY

 

焦點座談火花四射,展望2025自願性碳市場、綠電3成目標

 

展望2025年,與會專家們也對國內綠電與碳市場未來趨勢提出4項建議:

 

1. 楊明坤建議,政府可撥出部分碳費成立「碳權國家隊」,進行國對國或企業對企業的碳權開發與合作,或設立碳權交易監管單位,確保交易透明化,避免詐騙集團藉機牟利。

 

2. 劉哲良提到,台灣的碳定價制度還處在青少年成長的階段,仍需要政府扶植與適度法規限制。目前台灣自願碳市場已啟動國內外交易,並因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通過新規而獲得參與國際碳市場的機會,供給面已經上軌道,接下來觀察的重點在於需求面的增長。

 

3. 趙家緯表示,由於總統賴清德已提出啟動「二次能源轉型」,台灣在2030年須達到綠電占比30%的目標,他認為,過去能源轉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接下來可善加利用「光電用地白皮書」推動政策,以及針對能源轉型2.0,在地熱發展上能有完善的環評制度,降低後續場址開發所面臨的阻力。

 

4. 高銘志指出,土地取得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要挑戰,過去政府往往先訂定政策目標,再回過頭取地;未來可參考國外,預先選址做環評,再招標引入廠商,不僅能夠提高效率,也符合程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