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於1931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寧波,在他開始懂事成長之際,中國逐漸陷入戰亂與動盪不安的局面,他隨著父母親遷徙多地,但大抵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1949年,他由香港啟程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就讀,一年後轉入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機械系學士與碩士學位,這次張忠謀特別回顧了 1955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 攻讀博士學位時,因資格考試失利而毅然決定退學,並轉入職場的關鍵選擇。
他提到,原本可以轉到別的學校,繼續唸博士學位,但他決定不再繼續唸書,而去找工作。身為機械系畢業生的他,最初考慮進入汽車產業,但最終選擇了半導體領域,展開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他當時收到了兩家公司的錄取通知,一家是汽車公司,月薪 479 美元;另一家則是半導體公司西凡尼亞 (Sylvania),月薪 480 美元,兩者薪資僅差一美元。雖汽車公司面試後展現出的積極態度,讓他希望爭取更高薪水。但隨後的電話溝通中,對方冷淡地表示公司從不調整薪資,讓他感到不滿,最終選擇了另一份工作。
張忠謀受訪原文:
那時候跟機械有很密切關係的就是汽車公司,我是本來要去,他(汽車業)已經要我去了,薪水是一個月479塊美金。那另外一個半導體公司,薪水是480塊美金,多一塊。
我想,(汽車公司)是不在乎這一塊錢。既然我在面試的時候,他們(汽車公司)很喜歡我,很想要我去,我想應該至少可以多拿個10塊、20塊多一點的薪水。我就打電話給他,但他的態度跟我去面試的時候完全兩樣。
我去面試的時候,他是非常客氣,非常想要我去。那這次我問說:「別人薪水比你多,你可不可以考慮多加我一點薪水?」他就很不客氣說:「我們從來不調整這個薪水的,你要就來,你不來也就罷了。」我那時候20幾歲,年少氣盛,我覺得這個很不禮貌。
我就想去你的吧。我就到另外一邊做半導體工作。
於是,1955年他前往美國希凡尼亞公司(Sylvania)的半導體部門工作,當時半導體在美國還是一個新興行業,距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將技術授權廠商生產不過三年左右,由此展開他的半導體業生涯,不但見證半導體業的蓬勃發展,也在其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
張忠謀勉勵學生在面對人生重要選擇時,應勇於做出決策並對結果負責。
談及未來科技發展,張忠謀指出,「運算 (computation)」將成為各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包括生物科技biotech、半導體及人工智慧等。他以 MIT 設立專門的運算學院為例,說明計算已從輔助工具演變為一門獨立且核心的學科。他鼓勵學生積極投身運算領域,因為這條道路充滿機遇,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張忠謀小檔案】
學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學士、碩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博士
經歷:
.美國希凡尼亞公司半導體部工程師
.德州儀器公司矽電晶體部總經理、積體電路部總經理、集團副總裁、半導體集團總經理、消費者產品集團總經理
.工研院院長、董事長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