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新加坡碳稅調漲每噸620元,4成企業認為衝擊不大!新加坡脫碳,政策扮演關鍵角色

新加坡碳稅調漲每噸620元,4成企業認為衝擊不大!新加坡脫碳,政策扮演關鍵角色
撰文: Reccessary/林柏宇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9-20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9日首次針對碳費費率進行實質審查,宣布碳費一般費率起徵價將介於每噸新台幣300至500元之間。然而,工商業界卻擔心國內碳費高於日本、韓國,將對產業競爭力造成很大疑慮。

新加坡今年起上調碳稅,每噸漲至25新元(約新台幣620元),且預告將持續調高,企圖促使企業加快減碳,但最新調查指出,近4成新加坡企業表示碳稅「影響微乎其微」(minimal impact),幾乎沒感受到碳稅上調的衝擊。

星國碳稅政策發酵,逾2成企業調整永續策略

 

新加坡永續能源協會(SEAS)詢問東南亞能源產業250名專業人士後發現,24.5%的受訪者認為,自家企業受到政府提高碳稅的影響,因此重新評估長期永續發展策略,而有近2成的企業加強減排及並擴大投資節能技術。

 

政府實施碳稅是希望企業為自己的碳排負責,但調查顯示,只有6%的受訪者認為效果「非常好」(very effective),有24.5%的受訪者認為徵收碳稅「有效」(effective),41.9%的人認為「中度有效」(moderately effective)。

 

該協會認為,數據結果凸顯政府的碳稅有其影響力,但仍需要進一步評估與修正,以提升有效性。

 

此外,該調查也針對新加坡及東協國家能源轉型的進程,詢問這群專業人士的想法,其中認為新加坡表現「令人滿意」(satisfactory)的占比最高,達到45.9%,「非常滿意」(very satisfactory)的占17%,而認為「需要改進」(need more improvements)的占32.5%。

 

SEAS調查顯示,新加坡碳稅有其影響力,但有待進一步評估與修正,以提升有效性。圖片來源:iStock

 

新加坡3大脫碳障礙,政策扮演關鍵角色

 

受訪者普遍認為,科技公司對乾淨能源需求的成長,主要因為人工智慧(AI)及資料中心的投資增加。而新加坡能源轉型有3大監管挑戰,包括對天然氣的依賴(68%)、跨國互連協議的障礙(57.2%),以及能源市場法規的不確定性(40.2%)。

 

另外,近9成(89.2%)受訪者指出,政府政策是驅動脫碳的關鍵因素,其次是經濟誘因(59.8%),以及企業永續發展舉措(58%)。而新加坡脫碳主要障礙包括,再生能源基礎建設發展空間不足(85.6%)、成本及投資門檻高(63%)、碳抵換選擇有限(40.7%)。

 

儘管大多數(67.9%)受訪者認為,碳交易系統能有效加快脫碳腳步,但受到碳稅影響而選擇購買碳權的新加坡企業僅占3.8%。過去2年碳市場萎靡不振,因為碳權環境效益受到質疑,導致價格及交易量下滑。

 

問卷結果也指出,如果新加坡要成為碳權交易中心,主要應該朝3大方向努力,包括建立全面且可靠的碳會計制度(carbon accounting systems)、透明的監管框架、以及具有競爭力及吸引力的碳定價制度。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因應法》懶人包一次看!從淨零到碳費機制,企業必讀5重點

碳關稅是什麼?歐盟CBAM、美國CCA進展到哪?企業風險與應對策略一次讀懂

 

※本文授權自InfoLink Consulting, Reccessary,原文:新加坡碳稅今年漲至每噸620元,調查揭近4成企業認為衝擊「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