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碳費每噸300元起跳,自主減量可享優惠!環境部、環團、產業界反應一次看

碳費每噸300元起跳,自主減量可享優惠!環境部、環團、產業界反應一次看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9-10

環境部昨(9)日首次針對碳費費率進行實質審查,碳費一般費率起徵價將介於每噸新台幣300至500元之間。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終起徵費率將是單一數字、並同優惠費率在下次會議決定。

碳費費率每噸300至500元起徵

 

環境部宣布碳費將於2025年開始試申報碳費、2026年開始繳費,環境部昨日召開第五次碳費審議會,歷時四個半小時,碳費數字終於初步定調。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目前已確定一般費率的起徵價在每噸300至500元之間,分階段調升至2030年後費率為1200至1800元,並計劃每2至3年檢討、調整。預計最遲10月初第六次會議後,將由環境部考量各方因素拍板具體數字,並於年底前預告。

 

環境部強調,碳費制度不僅包含一般費率,還設有優惠費率和過渡調整機制。圖片來源:環境部

 

根據環境部的規劃,碳費將從2025年1月起開始徵收,徵收對象是溫室氣體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的500家工廠(281家公司,其中141家為上市櫃公司),收費排放量總計約1.5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54%。

 

關於優惠費率的制定,黃偉雖表示,雖然目前尚未達成具體建議,但多位委員認為,優惠費率應具有足夠的誘因來推動企業減碳,因此預計會與一般費率保持一定差距。黃偉鳴表示,「如果在制度設計裡面,他們願意去減碳,我們收到的錢少一點是沒有關係的」。

 

碳費造成綠色通膨? 環境部:對物價影響不明顯

 

環境部強調,碳費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並不顯著,且徵收對象並不包含營建業、住商部門及交通運輸部門等直接影響民生物價的對象,「各界應回歸科學討論,不要用臆測以訛傳訛。」

 

環境部進一步指出,即使在假設收費對象將碳費增加的成本全部轉嫁的極端情境下,且沒有考慮高碳洩漏風險配套措施,對CPI年增幅約0.027~0.27個百分點,

 

若有「碳費收費辦法」過渡配套機制,初期對於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收費排放量有調整係數值0.2,對CPI的年增幅僅為0.012~0.12個百分點,影響輕微。

 

環境部表示,計劃在9月和10月與經濟部共同舉辦多場次碳費子法說明會及自主減量計畫撰寫說明會,協助業者提出自主減量計畫,若碳費徵收對象若採行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措施達指定目標,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適用優惠費率。

 

 

環團:希望守住「優惠後300元以上」底線

 

然而,環保團體對於目前的碳費規劃表示失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提出聯合聲明,期待環境部能更為積極。

 

環團認為,目前的碳費子法設計恐成為「紅蘿蔔」大放送,過度鬆綁企業的減碳要求,對推動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宣示的2030年減碳24±1%目標,以及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宣示的2032年減碳40%目標仍遠遠不足。

 

環保團體呼籲碳費審議委員會,特別是經濟部代表,將碳價訂在500元起徵,並逐年提升與國際接軌。環團強調,若優惠後的碳費價格過低,企業可能需要向他國繳納碳關稅,無法讓碳費留在國內做更有效益的運用,反而有損產業競爭力。

 

對於最終公告費率,環團希望環境部能守住「優惠後300元以上」、「未優惠500元以上」的底線,優惠費率也應逐步調升並在2030年全面退場。

 

產業界憂:碳費超越日韓,恐削弱國際競爭力

 

另一方面,產業界對於碳費的實施表示擔憂。據聯合報報導,三三企業交流會、台玻集團董事長林伯豐指出,基本工資調漲加上碳費開徵,將造成企業成本至少增加一成。

 

他建議碳費課徵標準應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量,且初期碳費每噸應不超過100元,以避免造成綠色通膨。

 

全國工業總會也表示,目前政府規劃徵收碳費的期程並未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步,可能讓台灣產業面臨不公平競爭。

 

此外,日本的碳費每公噸僅61元,且有不少免徵項目,南韓碳費雖是200元,但買碳權的成本不到20元。如果國內碳費高於日、韓,將對產業競爭力造成很大疑慮。

 

石化公會則擔心,由於石化原料主要外銷,碳費開徵後可能導致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上揚,使下游業者轉向其他地方進口。公會建議環境部參考國際做法,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如歐盟有核配制度。

 

水泥業者則表示,雖然課徵碳費對國內水泥業者來說很辛苦,但他們會全力配合。不過,他們呼籲政府應儘快推動「台版CBAM」上路,讓進口水泥業也須繳交碳費,避免造成不公平貿易競爭。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