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自願性碳權助達標碳中和,但企業該如何兼顧品質、避免漂綠?一次看這四種自願性碳權採購組合

自願性碳權助達標碳中和,但企業該如何兼顧品質、避免漂綠?一次看這四種自願性碳權採購組合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4-30

在達成碳中和的路上,購買碳信用以抵銷碳排放是常見的作法,然而近期紛紛爆出企業使用與實際成效不符的碳信用或不當宣稱達成淨零,因而面臨裁罰或商譽受損。

在全球各國紛紛制裁漂綠的風頭浪尖上,自願性碳權能否繼續作為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推手?企業如何兼顧碳信用品質與避免漂綠?

專注綠電和碳權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出版《漂綠議題大揭秘:自願性碳信用x企業應對策略》白皮書,深入分析漂綠現象的成因、案例和影響,提出自願性碳權挑選指南,助企業確保減碳行為的真實性和透明度,達成氣候目標同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全球減碳趨勢崛起,自願性碳市場成為焦點。2021年市值高達20億美元,但自2023年起開始下滑,碳信用發行量減少約20%,投資者對市場信心動搖。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碳信用品質管理問題愈演愈烈,尤其因國際碳信用認證機構及大企業交易的碳信用陸續出現狀況。企業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購買碳信用進行碳抵換,但自願性碳市場缺乏統一認證標準,引發企業疑慮,加劇市場不穩定。 

 

為增進市場信心,國際準則相繼推出。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於2023年推出核心碳原則(CCP),強調碳信用品質管理;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倡議組織(VCMI)提供買方標準化使用守則。

 

 

 

碳信用爭議浮現,市場波動並不全然只有負面影響,這些事件也成為驅動市場變革的動能。 企業透過碳抵換計劃宣示對環境貢獻,但若無具體作為,則容易淪為「漂綠」,而碳信用易成為漂綠手段之一,投資人應注意選擇高品質碳信用以避免風險。

 

隨漂綠議題受重視,企業人士將其列為考量因素,各國亦推出反漂綠措施。本報告將探討自願性碳市場的漂綠議題,包括政策趨勢、市場分析及策略規劃,提供明確指南,讓市場參與者了解風險與機會,為市場提供清晰概況。 

 

企業採購碳信用策略

 

第一步:瞭解企業氣候目標
 

為制定出最客製化的碳信用採購組合,企業首先應瞭解自身的氣候目標,並以此作為決策標準,舉凡淨零目標、碳中和目標,或SBTi目標等,皆能成為決策依據之一。

 

此外,上述提及的目標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備「時程」這項關鍵要素,有鑒於碳信用特性不一,因此在選擇時須一併納入短程與長程的規劃。

 

例如,短期的產品組合可納入以碳避免為主的方法,如改善森林管理項目或爐灶替換項目等;隨著時間推移,長期而言企業可轉向以碳移除為主的方法,如混凝土固碳等未來較具開發潛力的項目。

 

舉例而言,對於注重生態保育及氣候行動的企業來說,以自然為基礎的碳信用雖然價格較高仍為較合適的選擇,此時若企業選擇價格較低且與自身永續價值不符的碳信用項目(如替換燈具或汰換鍋爐等),則易引來漂綠的質疑。因此,確實了解企業的氣候目標將有助於制定採購策略。

 

第二步:預算設定
 

確立目標及時程,接著就是納入碳成本的考量並制定預算。

 

在這方面,除 了考量企業本身所願意支付的金額, 同時,也應參考各國碳價水準、國際氣候組織  、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產業特性等。基於上述所提及的碳社會成 本(SCC),得以設定預算範圍。 相較於企業有意承擔的氣候支出,另 一項關鍵因素為企業對減碳的「支付能力」。

 

具體來說,此處的支付能力指的是企業盈餘、碳排放量以及產業特性綜合評估下的結果。以製造業為例,該產業平均可負擔的碳價費用介於每噸5至15美元。整體而言,預算制定將有益於企業在財務表現與追求永續理念之間取得平衡。

 

第三步:建立碳信用產品組合

 

策略的最後步驟來到最佳採購組合的建立,考量到碳信用類型迥異、產業獨特性以及企業各別支付能力等,因此,本團隊將提供初步的碳信用採購組合建議,期望讀者能藉此選購最適合的碳信用項目。

 

立基於於前述的綜效評估結果,作為碳信用購買者,在追求減碳機會的過程中將能更切合自身需求,同時平衡碳管理成本與風險,若為其他碳信用市場參與者,也能一窺市場需求者的輪廓。

 

產品組合A:自然基礎—保守型

 

自然碳信用,又可解讀為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強調透過生態服務的方式來減少碳排放量。這項組合涵蓋碳避免及碳移除類型的專案,價格約落在每噸7至12美元。

 

此組合針對「自然」與「科技」碳項目的佔比分別為九比一,較高比例的份額(90%)將配置於基於自然的解方。

 

這項組合的最佳特點即為自然碳信用專案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以造林、再造林及植披恢復這項碳信用專案為例,除了能享有林地保育所帶來的實際減排效益,更具備生態多樣性、社區參與以及製造就業機會等,創造額外的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符合多項SDGs。考量到長期趨勢,此組合亦納入10%科技類型碳信用以進行風險分散。

 

產品組合B:科技基礎—積極型

 

科技碳信用,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聚焦於以創新科技為基礎的碳信用項目,包含碳捕捉、生物炭除碳技術以及生質能應用等,透過新興技術的投入,有益於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然考量到這類型的項目在市場中仍處於開發期,現階段價格相對較高,因此組合中同樣納入自然類型的碳信用項目(30%),除了確保短程規劃的投資效益,更具有降低風險的作用;而以科技為本的碳項目待未來相關技術規模化後,將有望降低單位碳成本4。綜合評估下,該組合價格約會落在每噸20到34美元。

 

產品組合C:產業特性基礎

 

在進行採購組合規劃時,產業特色同樣為關鍵因素之一,此處以鋼鐵業為案例進行說明。鋼鐵業屬於高碳排產業,除了透過製程改善或低碳原料盡力達成實質減碳成效之外,也可透過購買碳信用來達到組織或產品的永續目標。

 

針對這類型的產業,在選購碳信用時,應以有助於產業未來趨勢為主要考量點,例如再生能源項目(以電弧爐取代高爐)或碳捕集與封存項目(製程逸散氣體的回收與再利用)等。

 

當企業發展目標與投資項目愈具備一致性,愈能有效降低漂綠嫌疑,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低碳或碳中和產品的減碳來源應完整說明與揭露。此外,基於分散風險的原則也將納入34%的自然碳信用項目,綜合考量下,碳成本價格約介於每噸14到28美元。

 

產品組合D:永續發展價值

 

除了淨零目標外,多數企業也設有SDGs,該指摽對於建立碳信用組合具有相當的借鑑價值。此處以注重生態多樣性及社區福祉的企業為例,在配置碳信用項目時,從SDGs的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面向進行考量,同時考慮企業對減碳的支付能力作為決策依據。

 

以此組合來說,價格約落在每噸6至13美元,以自然及科技為本的碳項目的佔比為六比四,而基於科技的解方則可涵蓋家戶及社區、乾淨水源與衛生以及再生能源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