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永續報告書首次破千本:永續KPI不好,影響企業高層薪水!一文看懂2024 亞太永續報告分析五大亮點

台灣永續報告書首次破千本:永續KPI不好,影響企業高層薪水!一文看懂2024 亞太永續報告分析五大亮點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CSRone永續智庫提供 日期:2024-03-29

《2024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顯示,2023年台灣出版永續報告數首度突破1,000本,超過2成企業高層已將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超過40%企業設定淨零目標、86%已鑑別氣候風險,且近9成已揭露溫盤結果,顯見從治理轉型到揭露導入,台灣企業展現改變的企圖及決心。

亮點一:出版永續報告企業EPS與ROE表現優於大盤

 

「2024臺灣暨亞太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由CSRone永續智庫、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所共同主辦,發表最新調查《2024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報告指出,臺灣企業撰寫永續報告書首次突破千本,21.6%企業首次出版。出版永續報告之企業EPS與ROE表現連9年優於大盤,臺灣企業於亞太永續評比中再奪冠。

 

自 2015 年臺灣法規發布永續報告編製之相關規定後,企業出版永續報告的數量持續呈上升趨勢。隨著臺灣各界踴躍出版永續報告書,不同領域對於永續策略、措施、方案、重點、框架等,顯現出多元複雜的樣貌。

 

出版永續報告企業EPS與ROE表現連9年優於大盤。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研究團隊今年共蒐集1,057本臺灣企業及非企業組織所出版之永續報告,相較於2023 年之777本,整體出版數量大幅成長29.5%。

 

應《上市櫃永續發展路徑圖》政策要求,2025 年實收資本額20億以下之上市櫃企業必須出版永續報告書,基於政府積極推動政策之重要性,研究團隊亦深入研究發現2023年21.6%企業為首次出版永續報告書。

 

亮點二:20.3%企業高層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

 

超過九成臺灣企業已視公司治理議題為重點,並具備相關作為與績效成果。根據本研究團隊統計,相較以往未超過10%,2023年有20.3%企業高層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首次突破二成企業揭露。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上路,也確立了臺灣於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願景,研究團隊觀察,超過40%企業已設定淨零目標,而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之企業為78.8%(793 家),超過86%企業於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氣候相關風險鑑別結果,可知氣候變遷議題為企業首要關注。

 

另外,結果顯示近九成企業報告書,已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研究團隊解析「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無揭露」各面向揭露情形,發現已進行第三方查證之企業為33.7%,較2022年上升超過10%。

 

另一方面,於報告書揭露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之企業成長超過10%,顯現先前已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企業,除了自身營運涵蓋的範疇1、2,也開始逐步將範疇3納入盤查範圍。

 

亮點三:18家企業參考TNFD,金融保險業、半導體業領跑

 

針對「生物多樣性」議題,整體企業僅透過提及相關資訊來回應該議題,41.15%企業於報告書提及相關資訊,其中僅20.48%進一步提及相關作為、14.02%揭露生物多樣性成果與績效、3.98%已設定對應的目標,顯示臺灣整體企業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因應略顯不足。

 

統計結果共18家企業提及 TNFD,較2022年提升;分析產業的揭露家數,其中以金融業5家最多,其次為半導體3家,企業較積極投入行動回應。

 

TNFD在2024年1月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TNFD導入企業名單(Early Adopters),臺灣榜上有名的共有14家公司,其中金融業為大包含:玉山金、元大金、中信金、新光金;另有電子業像是台達電、元太科技等企業。

 

亮點四:印度、馬來西亞、中國、香港面臨漂綠挑戰

 

價值鏈去碳,有助於降低企業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遷與法規壓力時所面臨的風險,CDP指出供應鏈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範疇3上游)平均為營運本體排放量的11.4倍,且排放數額恐持續攀升。面對價值鏈去碳時代,企業對於範疇3的管理更顯關鍵。

 

研究統計已高達70.8%亞太地區企業設立淨零目標,其中僅43.8%將範疇3納入目標設定與揭露範圍中,特別是泰國以「高度訂定淨零目標且納入價值鏈溫室氣體盤查目標」表現最佳,而中國、印度企業尚未設定淨零目標,且未納入溫室氣體盤查目標於整體規劃中,其中僅印度11.1%的企業進行範疇1、2淨零目標設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韓、馬來西亞、澳洲具有較多數企業已說明範疇1、2推動目標,卻只有少部分企業揭露範疇3的資訊,顯示其仍需盡快將管理目光擴大至其於價值鏈上、下游,才能具體實踐淨零目標。

 

為評估亞太10個國家地區企業於推動淨零目標中可能涉及「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潛在值,研究團隊藉由「碳管理積極度」、「TCFD揭露透明度」雙軸層面的設計,納入反漂綠10大具體建議項目以進行交叉比對與檢核分析。

 

整體而言,各國家地區在「碳管理積極度」表現平均為34.6%,而「TCFD揭露透明度」層面則平均高達71.7%。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僅有澳洲屬於「低度漂綠風險」,日本、臺灣與南韓則因較缺乏「使用自願性減碳額度」、「遊說與倡議」、「公正轉型的人與自然」等層面的說明,故歸類為「中度漂綠風險」。

 

屬於「碳管理積度低 TCFD 揭露透明度平均分數皆低」區域的中國、香港、馬來西亞與印度,身為高度漂綠風險者,需重視其目標承諾、揭露資訊與實際行動上的整合性,以更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方向。

 

亮點五:管理新範疇「DEI+J」

 

由於「社會(S)」所涵蓋的議題複雜性與多樣性高、影響效果衡量不易,加之社會變革與效果的展現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發酵,故相對較有感且急迫性高的「環境(E)」議題而言推動進展緩慢。

 

根據研究團隊統計分析顯示,97.9%企業於招募與留任的原則中皆會提及人才多元性的價值,而92.7%企業透過政策、人才培育專案與訓練等方式實踐相關作為。然而,在具有「目標」與「檢核機制」的企業占比則分別驟降至29.2%與8.3%。

 

在近年因性別、種族立場兩極化而不斷發生重大衝突的國際緊張氛圍下,各國家地區與企業也逐步將DEI的管理內涵納入「正義(Justice, J)」的精神,成為「DEI+J」的管理新範疇。

 

「DEI+J」字母中「J」包含「氣候」、「轉型」、「種族」和「性別」等多樣化的內容,研究團隊針對亞太地區企業「社會正義與人權」的分析發現,雖高達92.7%企業已於公開管道中進行說明,卻僅10.4%企業說明其管理目標。

 

【研究樣本與涵蓋期間】

蒐集樣本:此次研究團隊共蒐集1,006本臺灣企業出版、51本非企業組織出版之永續報告,以及其他亞太10個國家地區96本,共1,153本。

研究對象:

1. 於臺灣出版之企業永續報告。

2. 亞太10個國家地區包含臺灣、日本、中國、香港、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洲、韓國等10個國家地區,前10大之企業所公布之永續報告/資訊。

研究報告涵蓋期間:2023年公開發行之永續報告,其揭露期間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部分報告書揭露範疇根據各企業資料揭露年限不一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