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碳費費率3月底公布,優惠費率看得到吃不到?碳費徵收的三大挑戰:碳關稅、總量管制...還有這點

碳費費率3月底公布,優惠費率看得到吃不到?碳費徵收的三大挑戰:碳關稅、總量管制...還有這點
撰文: 思想坦克/蔡維哲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2-26

今周刊編按:排碳大戶2025年起將繳交碳費,與碳定價相關的子法會與碳費費率於3月底前預告公布。

環境部的碳費徵收規劃,初期瞄準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排碳大戶,並提供配套,允許排碳大戶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如果自主減量計畫設定的「指定目標」達標,即可享碳費優惠費率。

指定目標的設定可依行業別不同,環境部暫訂目標為2030年須減碳至少25%,如果屆時業者未達標,就會被要求補繳回碳費。

若依據最新2022年碳盤查資料,明年符合碳排2.5萬噸以上的家數約有470家,碳費基金主要來源將集中在年排放超過100萬噸的40家廠商,包含台塑化、台積電、中鋼、台泥等。

 

碳費徵收的三大挑戰

 

然而,環境部現行的碳費徵收政策,仍然面臨至少三個重大挑戰,仍待後續產、官、學界共同討論與協商。

 

首先,自主減量計畫的指定目標要求的是基於「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的「絕對減量」,這忽略了SBTi僅是一種倡議原則,也並未顧及在地化產業的可行性。(延伸閱讀:碳費2024上路、2025徵收!薛富盛承諾推碳稅與總量管制,比照SBTi設定優惠費率

 

舉國際一貫化煉鋼大廠為例,日本前兩大龍頭日本製鐵與JFE鋼鐵的年均減碳目標僅為1.8%,均遠低於SBTi短期目標認可的年減4.2%。

 

換言之,如果按照SBTi的指定目標,一貫化煉鋼產業在台灣是完全無法適用優惠費率,因此,指定目標的設定需要務實地考量在地產業的差異,以及現階段產業的技術、製程、或原料情況。

 

其次,台灣現階段未有跨國界碳關稅制度,明年碳費如果按照一噸300元以上的價格實際徵收之後,市場機制很自然地會有國外高碳排產品(水泥、石化、鋼鐵等產品)進口到台灣,發生碳洩漏的情況。

 

是故如何從發展本土關鍵產業與國際產業競爭的思考,從新定義出高碳洩漏風險產業,進而討論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的特別費率亦是環境部的當務之急。

 

再者,台灣尚未實施總量管制ETS機制,像是歐盟ETS初期給予產業免費核配額度,特定產業的配額甚至超過其實際排放量,保障這些需要較長時間發展轉型的產業不會因為碳稅喪失國際競爭力。(延伸閱讀:為何歐盟要實施CBAM?碳權交易所成立,只是第一步!芝加哥沒有總量管制,倒閉收場

 

台灣環境部年初突然拋出要給所有碳排大戶2.5萬噸的免計費額度,初衷雖是好意,希望避免這些公司因為碳費徵收墊高成本,而面臨同業的不公平競爭,但是這個一視同仁的配套仍是忽略不同產業差異與國際產業競爭情況,因此也迫切需要重新討論相關配套。

 

碳費實施仍須配套

 

環境部首波將減碳壓力大多加壓於數十家的碳排大戶,其中多家更是從業人口眾多的傳產龍頭公司。然而政策配套卻未像歐、美、和日本政府提供鉅額的資金支持淨零轉型,也沒有引入其他國家已經在施行的「碳差價合約」,透過政府補貼減少碳排成本與碳費落差。

 

根據鋼鐵公會的資料,試算在碳費一噸320元的情況之下,整個鋼鐵供應鏈相關產品(金屬刀具、金屬容器、金屬結構、建築組件、營造、公共建設)至少會有3%的綠色通膨漲價,顯示現行碳費政策將會對物價帶來嚴峻的衝擊。

 

綜合來看,碳費政策不僅對本土產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還將對民生物價、就業市場乃至央行貨幣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新政府需要制定全面且細緻的政策規劃,嚴陣以待可能帶來的廣泛後果。(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財管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授權自思想坦克,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