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碳抵換跟碳權什麼不同?企業加裝太陽能電板也能拿到額度嗎?你需要知道的碳抵換懶人包

碳抵換跟碳權什麼不同?企業加裝太陽能電板也能拿到額度嗎?你需要知道的碳抵換懶人包
撰文: 整理: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審校:趙家緯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8-23

本文重點解析碳抵換概念。碳抵換通過減碳計畫,抵銷碳排,實現環保生活,優質碳抵換需不危害社會環境、具獨家擁有權、外加性成果、永久性且真實。有些公司選擇內部減碳,以避免爭議,專案例子包括:保護肯亞森林減碳、柬埔寨荳蔻山雨林保育,全球植樹運動。

一、碳抵換(Carbon Offset)是什麼?

 

無論是搭車上班,或是參與一場會議,即便再怎麼環保,日常活動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所謂的零碳,並非零排碳的意思,而是透過減碳計畫來抵銷碳排,這就是碳抵換的概念。

 

可以想像成:A公司排碳-B單位減碳=0

 

二、那些計畫可取得減碳額度?

 

以下列出一些抵換專案的範例,專案還必須經過計算與驗證機制,才能得出具公信力的減碳量。

 

Kasigau Corridor Redd+:保護肯亞的森林棲地和野生動物,每年可減少超過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Southern Cardamom Redd+:柬埔寨荳蔻山雨林(Cardamom Mountains Rainforest)是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這個計畫包含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並且透過生物多樣性促成當地村莊的發展。

 

國際小型組織和植樹(The International Small Group and Tree Planting,TIST):支持超過9萬多坦尚尼亞、肯亞、印度和烏干達的農民,種植和維護近1900萬棵樹。

 

碳抵換小字典

 

碳抵換額度 (Carbon offset credit):經政府或獨立認證機構認證的可移轉單位,一單位代表從大氣中減少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碳抵換專案 (Carbon offset project):產生碳抵換額度的溫室氣體減量或固碳活動,如發展再生能源、捕集溫室氣體、減少森林砍伐等。

 

你可能也想看:

【懶人包】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 碳權、碳稅與碳費是什麼?生產低碳產品也能取得碳權嗎?碳權Q&A一次看

 

三、碳中和曾有哪些爭議?

 

義大利時尚品牌古馳(Gucci)2023年撤下碳中和聲明、KitKat巧克力在2021年放棄碳中和目標。為何這些公司紛紛縮手?碳中和的爭議有二。一是公司的減碳作為不夠積極,只靠去購買碳權來抵銷排碳。二是買到有瑕疵的碳抵換額度。

 

你可能也想看:KitKat放棄「碳中和巧克力」,為何引來外媒大讚是好事?

 

市面上已經有不少抵碳專案被發現減碳量不實。例如,專案宣稱可以封存多少碳,但技術上根本還沒落實;或是聲稱保護了300公頃的森林免於砍伐,但這片300公頃森林原本就不存在砍伐威脅,這個「保護」的宣稱就有問題。

 

四、碳抵換額度怎麼來?

 

計算碳抵換額度,首先要先證明「不做這個專案的話(基線),會發生什麼事?」,進而算出「做了有多少好處?」

 

例如:根據過去紀錄,預估未來10年會有300公頃的森林砍伐。但是因為森林保育專案而保護了這些森林,減碳效益就是300公頃森林。

 

由於基線跟成效往往是根據過去情境跟對未來預期的假設,不夠嚴謹的推估就會引發爭議。

 

五、有減碳就能申請碳抵換額度嗎? 何謂「外加性」

 

A的住家更換節能LED燈,減少了耗電;B公司建置了離岸風場,將產出的綠電賣給政府。這些減碳行為能申請碳抵換嗎?答案是:「可能不行」。

 

原因是改裝LED燈後,用電量減少,電費也會減少,屬於有利可圖的自發性行為,因為可以獲利,就不應再申請碳抵換額度。這就是為什麼在初期,有些再生能源投資可以申請碳抵換額度,但隨著投資再生能源比投資化石燃料更便宜、更划算,這些有利可圖的專案計畫就不能再申請碳抵換。

 

你可能也想看:名詞解釋入門課》企業永續的黃金標準!「淨零」與「碳中和」有何不同?

 

六、「好」的碳抵換有哪些條件?


1. 不會對社會或環境造成重大危害

 

例: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禁止當地住民前往該地,反而造成社區衝突。

 

2. 具獨家擁有權

 

例:管理機制不良,導致一筆額度賣給兩個賣家。

 

3. 外加性:需證實是因碳抵換專案的成果

 

例:法規規範不能被砍伐的森林,不能申請為減碳計畫的成果。

 

4. 永久性

 

例:種樹後遇到森林大火,可能讓減碳的效益付諸一炬。(針對這種意外或許可藉由保險機制處理。)

 

5. 不能高估

 

例:故意高估可能砍伐的面積,讓減碳效益變多。

 

七、不用碳抵換也能達成碳中和嗎?

 

購買碳抵換的公司,跟實際減碳的所在地區通常距離很遠,例如美國公司購買非洲或某一個亞洲小島上的碳抵換專案。倘若缺乏好的監督機制,很容易買到有問題的碳額度,反而影響公司聲譽。

 

國際間有專門的碳抵換評級機構。例如:BeZero、Calyx Global、Sylvera等,它們的評比或許可供參考。

 

有些公司則選擇從自身做起,先要求公司員工跟供應鏈減碳。這種做法或許複雜又緩慢,但有助減少爭議。

 

參考資源

碳抵換指引(Carbon Offset Guide)中文版,劉仲恩、蔡香吾(2023年4月)。原著為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tockholmEnvironmentInstitute)與溫室氣體管理研究所(GHG ManagementInstitute)。

 

※ 本文感謝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協助。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