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瓜果、九孔等農漁產品聞名的宜蘭壯圍,曾經物產豐饒,卻也成了面臨農村老化悲歌,出現人口外流、養殖戶高齡化等問題的鄉鎮。被宜蘭縣政府聘為景觀總顧問的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系主任王光宇回憶,「宜蘭礁溪、頭城、員山都有不錯的農業,也有各自的特色發展,但以前說起壯圍,連很多宜蘭人都不認識,好像沒人搭理。」
不過,王光宇話鋒一轉強調,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談起現在的壯圍,他說:「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好的先天條件下,只要有人進來做創意發展,像是為養殖業注入新的技術,轉化成地方資源,很快就能找到屬於它的一條路。」
打造「庇護所」 吸引青農回流
約莫十年前,壯圍因人口外流,農地遭棄置、魚塭淪為堆雜物的倉庫⋯⋯,晚上七點,路上就幾乎看不到人影。二○一四年,還在就讀中原大學景觀系(現改名地景建築系)的林牧村、黃姿綺,偶然跟著學校老師到壯圍執行閒置空間活化作業,並利用土地務農,小量銷售稻米、米穀粉等產品時,雖然察覺當地面臨的挑戰,卻也立刻愛上這裡的鄉村氛圍,萌生移居當地的念頭。
黃姿綺觀察,壯圍物產多元,卻因氣候與土地條件的限制,產量遠不如中南部農地,不僅使青年外移,就算是仍在務農的當地人,也自我價值感低落,與土地缺乏連結。但具備活化空間專業的她,也看見這片土地的潛力,決心與日後成為她丈夫的林牧村,一同將閒置地改造成青農的創業園地,帶動地方創生。
抱著這個期望,原本有一份改建日租型套房正職工作的林牧村與仍是大學生的黃姿綺,在一六年毅然移居壯圍,並租下一棟老農舍,從零開始打造「壯圍十八島實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