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原住民部落人口外移現象愈加顯著,許多部落青年為了爭取工作機會,不得不遠離家鄉,開啟他們的新生活。根據2023年1月底戶政統計,全國原住民人口超過58萬人,部落原住民人口卻不到29萬;戶政司調查也顯示,雖說近年原住民族人口總數持續增加,但部落地區人口增長卻相當有限,甚至呈現負成長,可見原住民人口的流動趨勢。這股青年人口外移的潮流,不只影響原鄉人口結構,也讓部落往往只留下長輩與孩子相依,隔代教養的現象愈加普遍。「台灣整體經濟不斷成長,卻面臨貧富不均、城鄉機會不均的問題。部落青年發現機會不在身邊,只得離開熟悉的地方求生存,這種『部落真空』狀況非常明顯。」芥菜種會執行長李肇家表示。而在缺乏青壯年投入的情況下,即便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不斷將資源送進偏鄉,民眾也熱心地透過捐款等方式支持地方,長遠來看仍難以為繼,終究如煙火般瞬間璀璨,卻無法點亮永續發展的火光。
從族人熟悉的「務農」出發,引入標準化自然農法
為了創造讓青年願意留在部落的環境,芥菜種會從部落自身優勢出發,於新竹縣尖石鄉煤源部落建立「三一食農夢想基地」總部,並在南投信義打造「三一食農久美據點」。這些據點以平地飼養生蛋雞的技能為核心,延伸週邊產業種植玉米、栽培菌菇、種植薑黃等,同時提供工作機會,希望讓更多青年選擇留在部落,成為家庭與社群的中堅。「部落擁有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氣、良好的水源與溫暖的陽光,族人本身也擁有豐富的務農經驗。我們從他們熟悉的農業脈絡出發,引入自然農業的生產標準化流程,打造可以長期陪伴並教育部落小農的環境。」芥菜種會主任李美賢如此說道。
芥菜種會為青年創造留在部落的機會,半癱青年阿文在南投久美據點參與分蛋和盒裝工作,賺得收入。
她進一步指出,飼養蛋雞和種植農作物並非單一任務,而是自然農業循環系統中的一部分:為了飼養蛋雞,必須調配發酵飼料、培養微生物菌、種植玉米、每天撿拾雞蛋、擦拭並裝盒等。這些固定農務不僅塑造部落小農的日常生活,也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以基督教芥菜種會所陪伴的小農為例,雖然目前僅有2位小農從事蛋雞飼養,但與蛋雞飼養相關的農務卻需要約20人共同參與,進一步影響到20個部落家庭。「農務不僅是部落婦女的事,還會吸引孩子們一起幫忙。過去,孩子們每天都睡到自然醒,除了偶爾的零工,沒有穩定收入或生活重心。而當他們與媽媽一同投入自然農業後,孩子們開始協助整理環境,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
另一位35歲的蛋農阿文,過去曾從事邊坡維護工作,但三年前一場意外導致身體半癱,不僅耗費巨額醫療費用,還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當芥菜種會的夥伴得知阿文的情況後,邀請他加入「三一食農久美據點」,並由種子老師指導他學習如何從雞蛋的顏色與重量判斷其優劣,並進行分蛋與盒裝等工作。「已經三年沒有工作了,沒想到你們竟然願意給我這樣的機會。」阿文曾這麼對芥菜種會說道。
牽起企業與部落間的橋樑,創造契機讓青年返鄉
除了在部落內打造自然農業的生產鏈,芥菜種會還推出「種子教室」,專門培訓外地部落青年熟悉自然農業,並進一步指導族人實踐自然農法,不僅透過族人間的相互教導與陪伴,讓自然農法運作更順暢,也為外地部落青年創造返鄉工作的契機。另一方面,芥菜種會更幫助小農通過超過70項食品檢驗,並協助獲得友善環境標章;並建立社會企業「習得」品牌,小農產出的雞蛋與農作物以「習得」品牌名義銷售,邀請芥菜種會的萬名捐款人、千間合作企業、700多家教會夥伴及5000家愛心店家認購或販售。「只要人們願意將平時在超商消費的十分之一,投入到以自然農法生產的『習得』品牌食材上,就能對部落帶來巨大幫助。」李肇家說。
芥菜種會協助雞蛋銷售,近期更攜手友善餐飲集團,推出更具市場青睞的「習得茶葉蛋」。(照片來源:芥菜種會提供)
而在獲得傳善獎的肯定後,芥菜種會不僅將持續發展「三一食農夢想基地」,還計畫擴大連結部落與實踐ESG的企業夥伴;未來更將建立互通有無的供需平台,讓小農自行上架產品、自主運營,透過自然農業創造穩定的工作與收入,讓部落青年立足於家鄉故土,也能邁開一條自立自強的道路。
讓長輩不只「坐等便當」,更能發揮所長
芥菜種會從飼養蛋雞開始,為青年創造留在部落的機會,位於台中達觀里泰雅部落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則從飼養黑羽土雞起步,陪伴部落長者。
原來,德瑪汶協會長期為部落的長者提供送餐服務,但在這過程中,團隊發現許多長輩日復一日地待在家中,等著夥伴送來一份便當。德瑪汶協會秘書長黃盈豪表示:「難道長輩們只能坐在那裡等我們照顧嗎?我們認為許多長輩其實是很有能力的。」
而後,協會執行秘書林建治在與長輩們的閒聊中得知,許多人曾經有養雞的經驗,於是他開始鼓勵每位長輩養50隻雞,並承諾在雞隻長大後購回並負責屠宰。然而,在一次運作後,林建治不僅發現運營成本遠超出預期,無法由單一個體負擔,也意識到雞隻屠宰與販賣是一門專業技術。為了讓計畫永續運行,他決定將經驗帶回協會,以協會之力建立「共有雞」制度,更進一步求助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教授,向他學習紅羽土雞的養殖與屠宰專業知識。
德瑪汶協會將雛雞交由部落長輩照顧長大後,再由在地小農接手,創造共養循環經濟。(照片來源:德瑪汶協會提供)
經過幾番調整後,協會最終確立了「共有雞」制度,由德瑪汶協會負責購置雛雞和飼料,並將雞隻交由部落的長輩們照顧,每次約4至6人一組,每位長輩負責約50隻紅羽土雞。待雞隻長大至五週大,體型增長且所需活動範圍變大時,協會便以每隻100元的價格向長輩們收購,並將其交由在地小農繼續飼養。待小農將雞隻養至12至13週時,協會便以每隻約500元的價格向小農收購,並與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合作進行屠宰。這些「共有雞」一半作為協會運營的「部落共同廚房」食材,另一半則通過訂戶團購銷售,每年約能創造新台幣12萬元盈餘。
當養雞成為一種陪伴,也從中滾動經濟運轉
「我們發現,一些獨居長輩會把照顧小雞當作生活的重心,每天都會去看看牠們的情況。有時候,我們甚至是先注意到雞棚裡的飼料沒丟準,才發現長輩身體出現問題。這正是我們設計這個計畫的初衷:希望能藉由雞隻陪伴長輩,並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經濟運轉的機會。」黃盈豪說道。
從以飼養蛋雞為青年創造留在部落的機會,到透過養育黑羽土雞陪伴部落長輩,無論是芥菜種會還是德瑪汶協會,都在這片被視為「偏鄉」的土地上,重新喚起了土地與人們本來就擁有的力量;不僅為部落帶來了生機,也成為解決人口外移與長者照護難題的創新解方。
第十屆得獎機構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德瑪汶協會
台灣展翅協會
五味屋
博幼基金會
台灣露德協會
光仁社福基金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
更多得獎機構介紹,請上傳善獎官網
其他媒體報導影片-芥菜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