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臺灣母親之河的濁水溪,自清朝年間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已開發超過300年。隨著時代的更迭,這條母親河除了為台灣孕育許多農業菁英,濁水米、葡萄、花卉園藝、蔬菜等作物也打響名號;此外,受到1930年代開發水力發電的影響,濁水溪躍升為台灣的工業之母,足以見證濁水溪在台灣整體脈動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全球氣候變遷 曾經的母親河蒙上厚厚的沙塵
儘管如此,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環境也面臨許多變化和挑戰,濁水溪河岸的嚴重揚塵現象就是最顯著的其中一項難題,除了造成附近居民必須生活在充滿灰塵的環境下,也使得農民悉心照料的農作物品質大受影響。
2020年,由於觀察到葡萄農友在處理廢棄藤枝上有些困擾,彰化縣環保局因而嘗試與第四河川局及各鄉鎮市公所分工合作,運用葡萄藤枝搭配枯木等農業資材覆蓋於濁水溪河岸的裸露地,不僅大幅改善揚塵問題,也提供在地農業資材去化的新管道。
「我們一開始其實是在檢查溪洲焚化廠的垃圾時,發現有部分鄉公所會把農民修剪下的葡萄藤夾帶進來焚燒,但是這並不是設置焚化廠的目的,且如果讓農民隨意在農田燃燒,除了不合法,還會造成空污問題,因而讓我們思索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環保局長江培根站在濁水溪畔,指著腳下的葡萄藤分享起心動念應用葡萄藤來抑制揚塵的契機。
濁水溪河床的裸露地揚塵嚴重(上圖),彰化縣環保局於2020年試辦用葡萄藤枝條和人行道樹覆蓋(圖中)、經鋪設後長出綠草成為減輕揚塵的「綠洲」(圖下)。
結合在地特色 不起眼葡萄藤成為揚塵防制大功臣
彰化縣種植葡萄的面積約有1,200公頃,位居全台之冠,且一年可以有兩次收成,「為了生產優質的葡萄,每年夏天和冬天都必須修剪枝芽再進行催芽,但這些修剪下來的葡萄藤腐爛速度很慢,如果要使用破碎、堆肥的方式處理,除了缺乏相關機具,也難以趕上種植的速度。」彰化縣溪湖葡萄產銷班班長楊文先生解釋。
彰化縣溪湖葡萄產銷班響應縣府政策,收集廢棄葡萄藤提供「抑制冬季濁水溪揚塵計畫」使用,共創雙贏。(右二為產銷班班長楊文先生)
為了協助農民解決廢棄枯枝去化問題,彰化縣長王惠美除了補助葡萄產區各公所執行「抑制冬季濁水溪揚塵計畫」,也補助產銷班購買小型農機,例如乘坐式割草機或樹枝碎枝機,以利就地粉碎枝條;並免費贈送「葡萄藤專用長效木質分解液」,葡萄藤經腐化後,可轉變成營養的有機肥、提升地力。透過三大政策鼓勵農友將廢棄葡萄藤循環再利用,減少環境破壞。
無心插柳的新嘗試 成就一個更宜居的家園
不只葡萄藤,自2020年起至2022年6月間,環保局協同相關單位,累計運用枯木144噸、葡萄藤460.5噸、花梗4噸等608.5噸的農業廢棄物資材,鋪設於濁水溪北岸附近大城鄉的堤防外,以及竹塘鄉高鐵橋下游灘地等處,總計改善4.21公頃的裸露地揚塵問題。
江培根回顧,最初只是抱持為葡萄農民尋找新解方,但經過測試後發現,由於葡萄藤性質蓬鬆,再搭配枯木、花梗等農業資材,不僅提供濁水溪畔裸露地更好的保水效果,甚至經由自然腐化過程後,還能給予附近植物適合的生長養份,促成生態復育以及碳中和等環境永續發展目標。
對於改善成效,大城鄉山腳村村長蔡勝燦就認為相當有感。他表示,過去除了居民總是需要天天打掃、清潔家中環境外,農友也常會反映因為沙塵,作物長得不好而影響賣價,「尤以高麗菜的影響最大!只要不小心進沙了,就很難賣得好價格;現在雖然季風強烈期間還是會有些沙塵,但整體已改善許多。」
彰化縣環保局長江培根(左)與大城鄉山腳村村長蔡勝燦談起濁水溪抑制揚塵計畫,在空氣品質與土地復育方面,均感受到顯著的成效。
曾經不起眼的葡萄藤如今成為抑制濁水溪揚塵的大功臣,未來王惠美也將秉持循環經濟理念,期待不只改善農廢焚燒問題與濁水溪揚塵問題,也能為業者找到更多資材循環再利用的新管道,讓彰化成為一個更舒適宜居的永續城市。
彰化縣長王惠美致力於為傳統農業找到新價值,打造生生不息的循環產業鏈。
(彰化縣政府環保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