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25台灣影響力投資行動元年!國泰金程淑芬:除了綠能,還有很多永續目標

2025台灣影響力投資行動元年!國泰金程淑芬:除了綠能,還有很多永續目標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 日期:2024-10-16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主辦的2024年第四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於16日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創新金融解決方案、推升SDGs影響力」,國內外內產官學研社領袖會齊聚一堂,探討如何以創新的金融解決方案,共同推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影響力。

TIIA理事長陳富煒表示:「我們期待與所有參加論壇的貴賓及影響力生態系的夥伴們一起宣告,2025是台灣影響力投資的行動元年,期待TIIA與大家攜手推升台灣的永續金融更上一層樓,從ESG進階到具體落實SDGs影響力投資。」

 

第四屆論壇邀請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彭金隆主委、台北市市長蔣萬安、國家發展委員會詹方冠副主委、環境部施文真政務次長、立法院委員暨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洪申翰、TIIA副理事長暨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黃思翰,以及亞洲社會投資人網絡AVPN東北亞區負責人葉律志開幕致詞。

 

論壇邀請到G8所衍生「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SG Impact)」的執行長Cliff Prior親自訪台,其他還有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影響力投資基金經理人的現身說法,共同探討全球及亞洲影響力投資領域的趨勢、催化資本與混合金融的實務案例、社會金融相關政策法規的調適,以及永續發展債券市場成長的機遇。

 

影響力投資不只綠能!程淑芬:台灣應多看不同永續目標

 

首場主題探討了影響力投資的崛起及未來發展趨勢。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指出,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的調查數據,會員的影響力投資金額從2017年的950億美元,於2022年成長至超過2000億美元。儘管全球影響力投資資金規模約2兆美元,但與全球約120兆美元的金融資產相比仍顯不足。

 

程淑芬表示,影響力投資涵蓋能源、糧食農業及醫療保健等多個領域。然而,亞洲國家過於集中在能源投資,台灣也不例外,主要偏重於綠能領域。

 

她強調,綠色能源只是環境議題的一部分,而環境又是永續發展的整體架構之一。目前台灣對糧食安全及健康醫療的關注仍顯不足,尤其在面對高齡化及長期照護挑戰時,國民的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程淑芬進一步分享,國泰金控管理了台灣約65%人口的財富,旗下人壽擁有超過1300萬張保單,因此每天必須思考如何分配保戶和存款戶的資金。

 

國泰金不僅對全資產進行責任投資的衡量,也在投資過程中進行ESG檢核。目前,國泰金的綠能投資已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並在公共建設、普惠金融和水資源等領域累計責任投資金額約達1.4兆元。

 

 

三大驅動力,成就全球影響力投資規模持續躍升

 

根據去年「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的報告指出,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的管理資產(AUM)在前年已接近1.2兆美元,而過去十年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超過 17% ,是永續金融資產中增長最快速的類別。綜合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專業投資機構的參與度顯著增加,且更有興趣將其投資組合與SDGs對齊並衡量影響力的實質成果。

 

尤其是永續金融與新興市場相關的領域,多聚焦於氣候變遷、包容性成長和社會公平等主題。全球領導的投資機構已開始發展嚴謹的模型,透過多元因子的指標及更透明化的流程,以具體測量指標來衡量影響力投資。

 

二、指標性的政策法規陸續推出,一致性的永續揭露準則已然成形。

 

三年前歐盟上路的「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致力剔除漂綠基金,以及去年「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公布的IFRS國際永續揭露準則:「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一般規定(S1)」及 「氣候相關揭露(S2)」。還有推動中可能改變現有會計制度的「影響力加權會計(IWA)」,亦與最近的熱門議題如碳費價格及碳權交易等息息相關。

 

三、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合作及合資大幅躍進,所謂「4P’s夥伴關係(Public-Priviate-Philanthropy Partnership)」。

 

透過政策創新鼓勵跨界合作,建構更有利於影響力投資的環境,持續創新並擴大解決方案的規模,例如「永續發展債券」、「社會影響力債券」及「為成功付費(Pay for Success)」等金融創新模式。

 

台灣影響力投資生態系進展

 

去年以來,台灣影響力投資生態系在供需兩端均有顯著的進展。

 

舉例而言,以發揮社會與環境影響力為使命,旨在投資早期社會創新企業的創投基金及天使投資俱樂部,在基金數量及資產規模上均呈倍增的現象;也有以投資基礎建設聞名的私募基金,轉而積極投資台灣的醫療照護產業。

 

在共同基金市場上,出現了第一檔以永續影響力命名並遵循SFDR準則的基金;今年初,更有兩個地方政府另闢籌資蹊徑,搶先在櫃買中心的永續發展債券專板,分別發行了台灣政府單位的第一檔社會責任債券與綠色債券,用於創造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力。

 

利潤與使命不再衝突

 

GSG Impact執行長Cliff Prior曾表示:「在2024年,投資者勢必將越來越專注於應對來自SDGs系統性的挑戰,並認識到利潤與使命之間不再存在衝突。如果人類要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挑戰必須動員數兆美元,而不僅僅是數千億。這有賴政府、金融機構、私人投資者與慈善組織的共同努力,將影響力投資推向更大的規模。我看到全球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尋求將財務報酬與實質成果相互對齊,這不再是一個試驗,而是全球金融的未來。預期氣候變遷和社會不平等正將影響力投資推向前所未有的關注。」

 

TIIA理事長陳富煒則認為,影響力應成為所有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期待未來所有的投資都可以透過「影響力視角(Impact Lens)」來看待,無論是一級或二級市場,舉凡資產管理、投信投顧、商業/投資/私人銀行、上市櫃公司、家族辦公室、退休基金、私募/創投基金、天使投資人及慈善基金/公益信託等。

 

如果將影響力作為一個視角應用於所有的投資組合,不僅可以解鎖大量資本,更重要的是代表固有思維模式的改變。TIIA希望將影響力思維延展到台灣整體的金融系統,不能僅僅是一部分投資者專注於應對氣候變化、不平等或自然資源損失,而是需要所有投資者一起行動。」

 

TIIA理事方元沂教授表示,根據「永續發展與社會金融之台、英、日、韓、新五國法規比較研究案」的成果報告,透過「社會影響力債券(SIB)」/「為成功付費(PFS)」的模式來推展社會金融和影響力投資,已在英、美、日、韓、新等國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並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與趨勢。

 

而其發展的先決關鍵在於是否有合宜的法規及政策框架來支持良好的SIB/PFS生態系;不論是透過專法擴大應用範圍的美國,或是藉由強力明確的中央政府政策主導的英國和日本,或是運用地方自治法規鬆綁地方實踐的韓國,抑或是透過國家級淡馬錫基金與信託支援社會金融創新的新加坡,都有值得我國參考借鏡之處。

 

研究報告也顯示台灣在SIB/PFS的發展上,實有必要突破目前政策及法規尚不友善的阻礙,從實驗專案到明確政策支持或專法擴大適用,逐步推動SIB/PBS,讓台灣也能跟上這波社會金融與影響力投資的全球發展潮流。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