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固態電池輝能獲法國補貼500億!立委籲推動「台版IRA」借鏡降通膨法案,讓氣候科技投資翻倍

立委、專家舉台廠獲法國補貼案例,籲收碳費應「有棍子也有胡蘿蔔」... 拜登政府降通膨政策,竟是歷來最大氣候法案?
撰文: 蘇芳禾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蘇芳禾攝影、shutterstock 日期:2024-07-11

碳有價時代來臨!環團出身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認為,政府不該只有管制性工具,卻缺乏經濟誘因,他邀集學界和民間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共同呼籲政府應加大力道投資國內淨零,可參考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以下簡稱IRA),引流綠色投資、強化我國於國際供應鏈下之競爭優勢。

學者也認為,在國際綠能產業上,想要去除紅色供應鏈的良機,台灣不應錯過。例如台灣固態電池大廠輝能科技(ProLogium)就獲得法國政府補貼15億歐元(約新台幣519億元)打造電動車電池超級工廠。

歐盟將在2026年正式課徵碳關稅,台灣將有數千貿易商、製造商將受影響;而台灣的碳費匯率在召開4次審查會後仍卡關,對鋼鐵業者、石化業者等排碳大戶而言,影響比其他產業更大。

 

洪申翰指出,《氣候法》在2023年修法通過後,碳費制度也即將上路,對於產業的「碳焦慮」,政府不能只有管制性工具,應該有棍子也有胡蘿蔔,尤其過去靠特別預算投資的狀況下,資金要如何引流,需要政府政策協助擴大投資,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到綠色產業鏈及低碳技術,強化我國於國際供應鏈下之競爭優勢

 

「碳費會不會造成綠色通膨?排碳會不會被列為成本?」洪申翰說,目前比較看不到氣候政策有處理到這部分議題,因此他希望可參考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 IRA),研擬適合我國的淨零投資法案。

 

「這個降低通膨法案看起來是財經政策,事實上卻是拜登政府推動的有史以來最大氣候法案。」

 

專家:IRA通過後 美氣候科技投資翻倍、創17萬綠能工作

 

透過視訊出席記者會的Climate Era Solutions (CES)共同發起人/ Brightcore Energy地熱製冷製熱商業分析師黃業棠指出,IRA在2022年於美國通過後,美國氣候科技投資從4百億7百多美金,2年內翻了快一倍。

 

他指出,IRA兩大精神包括全民皆可參與、受惠的氣候革命,政府補助對有利於氣候變遷的設備和技術,例如學校或企業安裝地熱製冷制熱系統,最多補助達50%;第二個精神在促進環境正義,例如案場若位於低收入或弱勢區域,或是支付員工薪資比例達到一定水準,政府的補助會翻好幾倍,短時間內創造了超過17萬綠能工作職缺。

 

黃業棠曾與拜登前經濟顧問Brian Deese、前氣候特別助理Sonia Aggarwal,及參議院多數黨領袖Chuck Schumer的前能源與環境政策主任Adrian Deveny等政策重要推手請益,Brian Deese認為台灣比大多數國家都還適合與美國對接氣候政策,因為強化台美關係也是美國政府的重點項目。

 

相關報導:

台灣是否能夠加入美國國防供應鏈,外交部長透露美「友案外包」有納入台灣

 

地緣政治衝突 去除紅色供應鏈綠能網絡

 

在地緣政治上,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陳方隅分析,極端氣候影響很劇烈,所以要減少對石化能源依賴,不過在加強對綠能投資的同時,一些設備供應鏈都無可避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

 

而今年因為地緣政治衝突,對關鍵技術和原物料爭奪都是歐美各國考量國安的一部分,例如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板、電動車、風力渦輪機等綠能相關產品,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陳方隅舉例,歐盟拍板在2035年要禁止燃油車銷售,台灣其實可以在綠能發揮重要角色,例如台灣固態電池大廠輝能科技(ProLogium)在法國投資52億歐元建立電動車電池超級工廠,獲得法國政府補貼15億歐元(約新台幣519億元)。

 

在各國要降低中國影響力的同時,用台灣產品去替代、打造去除紅色供應鏈、同時又是綠能的乾淨能源網絡,台灣不該錯失良機。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前理事長黃品涵指出,美國IRA除了強調投資以外,也同時推進國內各部門參與氣候與能源政策發展;其次,期待台灣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也能像IRA一樣,思考如何提升我國要在2030年減碳24%的目標,如何更積極的運用財稅、法規做到。

 

黃品涵說,各國加速再生能源發展時,都會提出很多法規與制度的配套政策,同時處理到環境正義問題,這也是為何要去參考IRA,在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社群的風險評估與調和,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與會的環境部綠色戰略辦公室科長呂聆文回應,環境部已跟國發會與金管會等有過類似的協商會議,因為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會再更近一步推進,希望之後各界一起努力。

 

相關報導:

俄烏戰每月消耗6萬架無人機、中國零組件已近乎絕跡…台灣無人機國家隊,要如何打入國際供應鏈?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