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永續,就淘汰!台灣供應鏈未來生存指南

不永續,就淘汰!台灣供應鏈未來生存指南
撰文: 歐陽善玲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蘋果提供 日期:2018-10-11

曾有些高碳排傳產公司,自我解嘲說要顛覆現況,因為產業的高汙染特性,讓它們在校園徵才時,攤位人潮就是比別人少!」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從千禧世代角度開場:「現在年輕人求職,考量的已不只是薪水,還包括企業價值理念、國際觀、如何對待員工等等。」

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重視或拿不出環境因應對策,長期難吸引到好人才,是企業無可迴避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議題的原因之一;但更迫切有感的,恐怕是台灣供應鏈如果在碳排治理嚴重落後,可能將因此被國際大廠除名。程淑芬分析,因為氣候變遷,地球狀況嚴重惡化,國際投資人已相當重視企業的環保政策,上市櫃公司無從迴避。

 

教戰守則一 回歸本業,確立目標並真正落實

 

「因此企業談ESG,恐怕已不能說是『沽名釣譽』,而有實質企業好公民的意涵。國泰金控一方面必須跟上『ESG投資』的國際潮流,同時也得面對公司本身受到評分的挑戰。」程淑芬觀察,現在國內企業在面對ESG議題上,態度極端:有些公司會刻意把小事放大,到處宣傳,頗有「選美大賽」味道;有些公司則根本不屑,懶得理會。

 

到底企業該怎麼做才適當?程淑芬的答案是「回歸本業,確立企業目標並真正落實」。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也有相同解答,長期輔導國內上市公司進行國際ESG評鑑的他舉例,「台灣有一家大公司,三年前就做了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但內容只是行禮如儀,雞毛蒜皮占了大量篇幅,真正重要的內容很少,報告就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受到外資挑戰。」此外,CSR報告書的關照面向不夠,例如並未像「合併財報」會納入子公司,也是外資經常表示不滿的問題點。

 

他指出,ESG評鑑要看的,是公司究竟有沒有真切意識到「非財務面」的世界風險,而企業將風險雷達打開後,是否又能與公司核心業務做連結、做整合。消極地看,是為了規避營運風險,積極地看,則是抓住未來商機。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