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熱通膨,讓物價變貴了?英國家庭伙食費月暴增2萬⋯台灣該如何因應?

熱通膨,讓物價變貴了?英國家庭伙食費月暴增2萬⋯台灣該如何因應?
撰文: 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林韋翰     分類:SDGs     圖檔來源:Unsplash 日期:2024-09-11

全球暖化不只影響地球,還可能影響農業生產、食物價格上升。隨著極端氣候愈趨頻繁,「熱通膨」是什麼,會成為常態嗎?

全球暖化導致溫度上升,也會讓食物的價格上升嗎?今年台灣龍眼、荔枝皆受到高溫的影響,開花數量減少,黑葉荔枝1斤可高達上百元;糯米荔枝則是200~300元。科學家警告,若全球暖化情形持續惡化,影響糧食價格的現象將會更加嚴峻。

熱通膨是什麼?

 

「熱通膨」(Heatflation)這個詞早在2022年開始出現在媒體上,說明因極端高溫而導致物價上漲的情況。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David A. Super在《國會山莊報》(The Hill)投書指出,

 

「如果我們想控制通貨膨脹,我們現在必須解決氣候變遷問題。」而根據環境媒體《Grist》報導,科技記者Bob Keefe在其著作《氣候經濟學》(Climatenomics)中說道,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問題。

 

今年初,《自然》期刊發布了一篇題為「全球變暖和極端高溫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Global warming and heat extremes to enhance inflationary pressures)的研究,

 

這份由歐洲央行與德國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共同撰寫的研究指出,由於氣候變遷持續加劇,全球各地主要的農作物產區歉收,進而擠壓價格,熱通膨可能會讓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在未來十年內達到每年0.9%至3%。

 

《Grist》提到,除了因高溫導致農作物歉收之外,經濟學家發現,有些食品廠商會根據未來的氣候預報調整自己產品的價格,以反映成本與風險,一旦氣候預報出現乾旱、颱風、高溫等極端氣候,農作物價格就可能調升。

 

根據英國的非營利組織能源和氣候情報中心(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ECIU)去年底發布的研究,2022~2023年英國每個家庭的食品帳單平均增加了605英鎊(約新台幣2.5萬元),有部分是能源危機影響,但其中60%是氣候因素所致,占了每個家庭約361英鎊(約新台幣1.5萬元)。

 

乾旱缺水會讓玉米產量大減。圖片來源:Unsplash

 

從牛奶到玉米——全球受熱通膨影響的案例

 

2022年7月中旬,遭熱浪襲擊的義大利面臨了嚴峻高溫帶來的考驗。義大利農牧協會(Coldiretti)示警,乾旱正在威脅全國30~40%的季節性收成。此外,由於天氣太過炎熱,牛奶的產量也將減少。

 

北美洲最長河流、同時也是美國農業的重要水源密西西比河流域,2022年發生持續且嚴重的乾旱,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國農業供應鏈的動脈,生產了全美國超過九成的農產品出口量,乾旱不僅影響灌溉的水源,低水位也讓船隻無法運行,玉米、大豆等飼料無法供應給南方的畜牧帶,導致各種農牧業產品價格飆升。

 

經濟學家評估,這些成本最終很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即使乾旱結束了,對農作物產量、食品原料成本的影響將持續下去,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物品價格,更可能讓價格居高不下。

 

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國農業供應鏈的動脈,乾旱造成低水位可能讓船隻無法運行。圖片來源:Flickr

 

英國全國農民聯盟(National Farmers’ Union, NFU)副主席哈洛斯(Rachel Hallos)指出:「一場危機正在形成。雖然農民現在首當其衝,但消費者很可能會在這一年中看到其影響,因為農產品根本不會離開農場大門。」

 

不過經濟學家也強調,熱浪、乾旱並非造成物價通膨的唯一原因,其他市場的因素也可能導致物價浮動,但不可否認的是,暖化趨勢的確也成為物價上升的一大推手。

 

ECIU警告,由於2023年的冬季較為潮濕,今年小麥、燕麥等關鍵作物的總產量可能減少400萬噸,這些原物料的歉收將可能導致麵包、啤酒和餅乾的價格大幅上漲。

 

台灣如何因應熱通膨?

 

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隨著暖化加劇,水稻和玉米在台灣的產量將持續下降,水稻在2050年將平均減少13%,而到了本世紀末將減少18%,玉米則分別是10%和17%,這些減產皆會造成糧食價格上漲,因應熱通膨也成為台灣不可避免的課題。

 

為了應對熱通膨,世界經濟論壇針提出幾項應因應對策,包含了:

 

1. 投資基礎設施使農業更具氣候韌性

2. 糧食生產多樣化,讓我們不過度依賴少數作物

3. 減少食物浪費,以充分利用我們所生產的食物

4. 推行糧食安全政策,如:食物銀行、農民補貼等

 

以第二和第三點為例,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書中提到,台灣畜牧業的主要飼料玉米大多由國外進口,玉米減產會衝擊肉類的價格,若能改變飲食習慣,減少對肉類的消費,也有助於提升糧食利用率,減少熱通膨的衝擊。

 

除了上述的策略之外,透過積極的氣候政策減少碳排,以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才能解決熱通膨最根本的問題。

 

參考資料:

Grist(2024年6月10號),How forecasts of bad weather can drive up your grocery bill

World Economic Forum, What is Heatflation?

自由時報(2024年6月25日),開花少收成剩1成!荔枝、龍眼價格高漲 台中警啟動護農勤務

Manchester Evening News(2024年4月29日),Warning that the price of beer, bread and biscuits could rise

衛報(2024年4月29日),‘Washout winter’ spells price rises for UK shoppers with key crops down by a fifth

國家環境研究院, 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France24(2022年7月21日),Heatflation: How high temperatures drive up food prices

ECIU(2024年11月27日),Climate, Fossil Fuels and UK Food Prices: 2023

 

本文獲《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什麼是熱通膨(Heatflation)? 極端高溫如何影響民生物價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