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勝利組 中年轉彎回鄉
這是「向天歌創新農業」以密閉式禽舍養殖,成功取代傳統露天飼養鵝場的成果。負責人蔡英地是一個返鄉青農,但他的返鄉路,不僅是台北到雲林的距離,而是從會計師、財務長到「養鵝人」的巨大翻轉之路。
《財訊》報導指出,自小成績優異的蔡英地,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畢業後,考取會計師,進入全國前4大的「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在台北成家立業,成為父母親的驕傲。5年之後,蔡英地轉到科技大廠「創見資訊」任職,被外派到上海擔任中國區財務主管,再調回台北擔任管理處協理。事業一帆風順的他,卻在40歲那年,開始思考人生往後的道路,回鄉養鵝的念頭進入蔡英地腦海裡。
蔡英地表示,2015年台灣爆發歷來最大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的鵝場被撲殺超過8成,雖然父親那年為了照顧開刀的母親而退休,將鵝場租給別人,躲過災情損失;但是自認「靠鵝養大」的他,對鵝與土地的情感卻被召喚起來。蔡英地跟父親提起回鄉養鵝的事,遭到否決,「同時也還無法完全說服自己」,於是先換個環境,跳槽到中國寧波的台商公司擔任財務長。
兩年後,蔡英地認真思考返鄉問題,再度跟父親提起返鄉養鵝的事,這次父親答應了。
根據《財訊》報導,回想返鄉的過程,蔡英地指出,當時有多重考量,商業的考量是禽流感疫情讓台灣的鵝消失大半,鵝肉需求遠大於供給,有產業前景;親情的考量是回鄉照顧父母,因為身為長子長孫的他,無法看著父母在家鄉無人照顧地老去;此外,他對生長的土地一直有種責任感,很想發展出一套鄉村可運作的產業模式,將產業模式分享出去,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財訊》分析,禽流感疫情之後,農政單位推廣非開放式禽舍養殖,也就是密閉式禽舍,以阻絕野鳥與家禽接觸,降低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風險。2018年,他將父親1800坪的農地整平,建起全新的密閉式禽舍。沒想到,蔡英地回鄉的起點,卻是他與父親衝突的開始。
第1次養鵝,鵝農出身的父親帶著蔡英地用傳統方式養,讓鵝在戶外生長,8週大才帶進密閉式禽舍,這和蔡英地規畫從小鵝開始在密閉式禽舍生長的想法不同。起初,蔡英地還是順著父親的養鵝方式走。第1批鵝成功養好賣出,第2批就出事了,2000多隻鵝養到8週時感染禽流感(鵝養11週就可出售),陸續撲殺到最後剩下300隻。
科學化養鵝 建立鵝肉品牌
根據《財訊》報導,蔡英地指出,這件事帶給父親很大的打擊,他不能接受老天爺這樣的安排,結果父子間生悶氣。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是最難熬的時候。父親不再進鵝場,蔡英地執行鵝隻全程養在密閉式禽舍的養殖法,後來又去貸款,在禽舍上方加蓋太陽能板,用賣電的錢創造穩定現金流。他央求父親去和鄰居洽談,將閒置農地租給他蓋太陽能板禽舍,但父親拒絕了,「他看不懂太陽能的收益,只看到鵝養不起來,你怎麼還想把事業做大,所以不幫我談。」蔡英地與父親的關係到達冰點,「我們父子本來是無話不談的,走到那個階段⋯。」說到這裡,蔡英地紅了眼眶。
幸好,2019年下半年,一切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禽流感保單理賠下來,被撲殺的禽流感鵝隻由政府補助6成,保單理賠兩成,自己只要負擔兩成,加上太陽能賣電的穩定收入,養鵝事業應該可以繼續走下去。更關鍵的是,他入選了農委會第5屆百大青農輔導名單,獲得輔導專案協助,父子的關係也大幅改善。
《財訊》報導指出,接下來,「向天歌」產出的肉鵝,無論育成率、重量與換肉率,都達到傳統戶外養殖模式的水準,也成為國內最大的科學化養鵝場。2021年,蔡英地又創立「鵝鋪子」品牌,提供方便料理的冷凍鵝肉產品。他表示,原本規畫「向天歌」成立7年後才創品牌,因為疫情而加快了腳步。
連結在地情 建立永續產業
原來,2021年2月,蔡英地參加1場蔡英文總統與農漁民的座談會,有位鵝農向蔡總統反映「鵝賣不出去」,因為肉鵝的通路9成集中在餐廳,很少直接進入家庭,疫情導致餐廳生意不佳,鵝隻也賣不出去,最後只能撲殺。
蔡英地苦思如何解決產銷失衡的問題,剛好妻子的兩個妹妹,一個擅長料理,一個擅長影像拍攝,因此組成「鵝鋪子」的料理與行銷團隊,在疫情期間,將冷凍包鵝肉料理直接賣給消費者,不只改變鵝肉的市場習慣,也可以進行產銷調節。
根據《財訊》報導,「鵝鋪子」沒有上電商平台銷售,但銷量維持穩定成長。有部落客覺得好吃,主動開團購,蔡英地以前在「創見資訊」的同事們也幫忙開團購。他說,當你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時,大家都會看到,很多人也會拉你一把,貴人都會出來。
站穩自己的腳步後,「向天歌創新農業」開始推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合作方案,希望推動老農閒置的畜牧場出租改建,既可活化場地,也可讓老農獲得穩定退休收益,同時讓青農可取得養殖技術與場地,透過肉鵝養殖的穩定收益,支持青農在農村發展及生活。
蔡英地指出,鵝業可以作為地方的永續發展產業,例如四湖鄉因為靠海,土地一直鹹化,已不大能種植農作物;但「向天歌」在鵝場外設置沉澱池,抽出廢水灌溉周圍農地,將土地的鹽分洗去,沉澱池的鵝排泄物則用來施肥,最後荒田變成了沃土,可種植玉米與牧草作為鵝隻飼料,漸漸構成一個完美的生態循環。
和父親又恢復無話不談的關係,父親也成為蔡英地最重要的幫手。回首過去幾年的辛苦,蔡英地說,至今不後悔做這個決定,他的目標是發展出一套模式,用這個世代的技術,打造這個世代有效率的產業樣貌,證明「智慧農業也可以是很有競爭力的產業」。…(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3期)
延伸閱讀:
長榮發大財 別把小股民當邊緣人!本益比僅1倍 兩個原因讓市場心寒
台灣太空產業可望拿下關鍵入場券!民營衛星系統整合公司 將首度在台誕生
星野集團背後的神祕地產商!劉季涵 台灣超模跨足多元領域的斜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