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想要透過推廣理念,好好賺錢」... 一間食漁教育公司的誕生:洄遊吧

「想要透過推廣理念,好好賺錢」... 一間食漁教育公司的誕生:洄遊吧
撰文: 樹冠生活/譚洋     分類:SDGs     圖檔來源:白騏瑋 日期:2022-11-07

“青年重返鄉土,就如同一段社會與空間生態系復育過程。”

萌芽階段:
新創團隊如種子於棲地落地生根,以棲地內的養分與環境條件為基礎,在各自領域或議題中萌芽出新的生命樣貌並逐漸成長茁壯,並且為地方文化、產業帶來創新思維,開啟地方永續的新想像。

延伸閱讀: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冬季掀起的北風,在花蓮的月牙灣內捲出一道道白浪;七星潭的海面,排成一列列的浮球隨浪湧搖擺起伏,跳著波浪的舞。歷經近百年發展與改良、可長達四百公尺的大型被動式漁法「定置網」,從岸上遠看,像兩個對望的「U」字;從海面延伸到淺淺海床的鋼索,緊繫著上頭的浮球與層層箱網,在洶湧海況中,堅守著誘捕魚群的崗位。

 

岸邊的膠筏與撐船尾的長竹竿,在今天這種浪裡是不上工的。七星潭海灣因遠離港口而開創「膠筏衝浪」岸邊直出直入的收魚方式,面對此刻的大海與北風也只能靜置岸邊,像在風口的旅人,抓緊衣帽,風中淺眠。 在這樣的天候裡,漁場邊的「洄遊吧」成員仍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剛在體驗基地完成一趟說明體驗行程的黃紋綺(Gigi)和黃美娟(土人)一邊整理教室的設備,一邊跟我們聊起這間將屆滿三年的新創食魚公司,一路走來的故事。

 

 

「洄游」與「遊」與「 bar」:一間食漁教育公司的誕生

 

因為和Gigi是2016年黑潮解說員培訓同梯同學,也參與過洄遊吧課程,話題很快在輕鬆的氣氛和桌上熱茶的霧氣中聊開了。儘管彼此並不陌生,我仍然對Gigi選擇創業的初衷感到好奇:外公家族經營漁場、大學就讀海洋工程相關科系、參加NGO解說員培訓,她有這麼多「海洋履歷」可以推廣友善環境的理念。為什麼選擇創立公司?

 

思緒敏銳、親切健談的她,聊到這個問題,回答的仍是她在許多場合闡述過,一個簡單而堅定的信念:「對環境友善的事情,也可以(在經濟上)永續。」這句話誕生的背後,經歷了數年的實踐和努力。她在2015年就讀研究所期間寫成初步的食漁教育計畫書,隔年在她童年背景般的花蓮定置漁場展開一整年文史調查和漁業研究——每天跟著舅舅跑到漁場看起魚拍賣、跟討海人聊天問魚種,拍照記錄查圖鑑,以至於為了增強口語導覽能力,參加解說員培訓等等課程,讓自己漸漸成為「準備好的人」

 

 

而某次她與當年黑潮培訓「班主任」土人的對話,或許是這段立志過程裡,一個別具意義的環節。土人問她:「妳(做這間公司)是想推廣理念,還是想賺錢?」她思考過後,這樣回答:「想要透過推廣理念,好好賺錢。」土人贊同:如果只是推理念,進社區或NGO做就好了。一問一答之間,「洄遊吧」公司慢慢確立了自身存在,無可取代的定位。當年培訓是Gigi指導師傅,具備多年學校教學經驗、外掛十八般技藝的土人,後來成為Gigi的核心創業夥伴,兩人至今合作不輟。

 

在實踐內容上,Gigi像說文解字那樣,訴說公司名稱裡每個字的意涵:「它是我們建議食用的『洄游』魚類,也代表透過『遊玩』體驗來瞭解漁業和海洋,更像『吧臺』一樣讓人們輕鬆地聚在一起。」於是乎,主打鮮撈魚貨、遊程體驗與知識分享的「洄遊吧」誕生,一立三年,而且前景看漲。

 

共同創辦人黃紋綺運用模型解釋定置漁法流程。( 圖 / 洄遊吧有限公司提供)

 

定置漁網拍賣。( 圖 / 洄遊吧有限公司提供)

 

創建空間,留人留錢:軟硬體和團隊經營

 

草創三年並不容易,包含一步步探索與改良的過程。初期Gigi和土人嘗試推「摸魚」「淨灘」「漁村導覽」等不同類型的課程,經過一整年的市場觀察,發現淨灘和導覽多半吸引到關心環境的同溫層朋友,於是逐漸將重心轉向老少咸宜、人人關心的「食」課題,以此發展出各種課程——從帶民眾觸摸認識當季的「洄遊魚明星」、結合廚房與DIY體驗的鮮魚料理,到搭配娛樂漁船海上遊覽定置網的「勇闖海上大迷宮」,在一步步實驗中,尋找到接觸面最廣、最具特色的課程,並且每年改良。

 

而活動場地從早期租用七星潭遊客中心二樓容納15位的餐廳,到租下東昌漁場鐵皮倉庫、整建成今日能容納八十人的「洄遊吧體驗基地」的變化,也印證了兩人「從無到有」、不斷實驗建造的過程。走進這間大教室,四面鐵皮牆由外而內懸掛網孔逐層縮小的漁網,牆面上展示從漁場和淨灘活動中慢慢搜集的魚人裝備、海廢沙石與魚骨魚鰭,角落是漁場和船隻的縮小版模型——而四面牆底部的大塊輸出帆布,像素風格描繪出的漁場和海灣,是對應周邊七星潭、高地和船隻等地景而設置的。

 

當遊客走進展場,透過導覽,周邊的自然地景和事物,一目了然。除了水電請人來牽,這教室裡所有佈置與物件都是兩人花費三個月時間,一點一滴整理、佈置起來的。

 

 

運用有限的空間,將漁場文化與海洋教育資訊陳列於其中。

 

有了完善的空間,資金和人力仍是需要長期經營的課題。初期收入來源除了自備資金,還申請了文化部等公家單位的補助經費;近年的穩定收益則主要來自與七星潭當地定置漁場合作販售漁獲真空包,和各類團體導覽體驗的遊程。人力方面,最核心的成員和導覽講師仍是Gigi和土人;兩人亦師亦友的緊密關係,讓人好奇若意見真有分歧時,如何協調?

 

Gigi開玩笑地說:「就吵架啊!(笑)。我們個性很不一樣——我衝得比較快,比較想顧好營運成績;土人就會顧好理念跟『content(內容)』。我從學術出身,講的內容比較『硬』;但對於怎麼引起解說對象的興趣、如何互動,土人就非常有研究。」土人也補充說,在跟其他團體合作時,理念和商業經營之間如何平衡,是洄遊吧經常必須思考的問題。有時是她堅持一點,有時是她讓一些;兩人一進一退,達成共識。

 

 

團隊設計各種輸出物、教材從食魚文化連結海洋教育。

 

除了兩位靈魂人物,洄遊吧目前另有兩位負責網站建構、經營展售空間的正職成員,和2~3位有時上火線支援的講師。這些講師來自數階段嚴謹的養成,先經過志工培訓式的課程修業,而後開始擔任導覽現場協力的「工作人員」,再經過練習和鑑定,最終才成為能主帶活動的講師。

 

從空間、資本到人力,洄遊吧一路維持著「小而精」、穩紮穩打逐漸發展的主軸,不求快速拓展或大量曝光渲染名氣。儘管已有許多媒體報導,甚至成為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來花蓮時的參訪地點之一,Gigi卻說,公司從沒有投放媒體方面的宣傳資金。她訪談中幾次提到的關鍵字再度出現:「把『content』做好,採訪自然就來。」

 

用心、仔細地經營自己的內容,和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洄遊吧展現的營運態度。在和統一企業合作的新作品「七星潭漁人藏寶圖」中,可以再度得到印證。

 

在文創與地方之中:串連空間,疊合歷史

 

從洄遊吧創立之初,委外專業設計、繪圖的主視覺和各種魚類資訊圖表,便十分引人矚目;從中衍伸出書籤、別針、資料夾各種「文創商品」,也強化了品牌意象。而得益於大海和定置漁場文化的洄遊吧,並沒有 忘記孕育各項遊程的七星潭海岸。

 

在「漁人藏寶圖」中,一面介紹各季當令魚類,另一面則是七星潭沿岸地景示意圖,標示出漁場、冰店、鎮星宮、雜貨鋪等七星潭漁村特有的店家\地點;而柴魚加工廠、牽罟亭等處在圖上特別以昔日舊名和建築樣貌繪製——早年定置網主要捕撈鰹魚,就近加工製成柴魚片的歷史和今日簇新的旅遊地圖,合而為一。當遊客依此地圖到景點集章,在附近小七門市換得贈送飲料時,他不僅走訪了七星潭海灣的「空間」,也瀏覽了數十年來定置漁業經歷的「時間」。

 

七星潭漁人藏寶圖。

 

透過這類特色產品,洄遊吧引導遊客到漁村社區裡的小店舖,從而成為連結社區、反饋地方的一種管道。「我們想介紹的不僅是漁獲,還是這片漁村。」兩人如是說。事實上,在平日漁業體驗遊程裡,當講師為遊客導覽漁場環境、和現場討海人打招呼聊天,地方漁業和外地人之間進而可能建立起新的連結。這也不是一兩天累積出的結果,Gigi回想起和東昌漁場海人們建立聯繫的過程:

 

「一開始阿福叔(漁撈長,掌管起魚時程與現場指揮事務,漁場第二把交椅)他們覺得奇怪,這兩個整天跑來這邊幹嘛?到後來也會跟我們聊天、開玩笑。當他們的工作被特別介紹,和遊客們分享他們多年的討海經驗,也變成一種新體驗——原來捕魚,可以作為一種導覽、珍藏的文化內容。」她用比較悠長的語氣說:「在傳統觀念裡,討海長年以來,是一份不被社會尊崇的職業,也希望透過體驗遊程,為地方慢慢帶來一些改變。」

 

洄遊吧團隊與漁村夥伴。( 圖 / 洄遊吧有限公司提供)

 

漁場夥伴進行漁網修補工作。( 圖 / 洄遊吧有限公司提供)

 

懷抱理念、創業和與地方良善互動的熱情,當近日海洋資源博物館等大型場館的討論興起,比起單一場館,洄遊吧在會議中更傾向於「產業廊道」:將花蓮海濱的賞鯨、水上活動、部落和小漁村等各類海洋(文化)資源橫向聯繫起來,以各自「原貌」呈現此地海洋的多樣風情。在洄遊吧的「地方永續」想像中,不是各類資源被由上而下整合,而是發展方針「融入每個小而美的地方」。

 

每天在學,為對象多想一步——洄遊吧的青創態度

 

從經營一項商品、營運公司到思考自身在地區中的定位,在大小課題中,洄遊吧的養分總來自於不斷地向漁場和海人學習。對漁業技術和知識的精進修業是一條漫長艱難的路,Gigi 分享她們開始學習時鬧的笑話:「漁獲要立刻進冷凍貨櫃,我們還在喊說:『等一下我查一下』一邊翻圖鑑,阿福叔又好氣又好笑:『要趕快冰起來了啦妳們擋在那邊……。』」

 

從查魚種、學殺魚到生鮮包裝,每日每月地學習——培訓當年「畢業」後就很少能看到 Gigi 出海服勤,只看到她和土人在工作中不斷忙碌的身影,幾乎沒休過假——噢是有的,有過一次長假,去築地魚市場,考察日本漁業。

 

「洄遊鮮撈」生鮮包產品。

 

這過程應當充滿甘苦酸甜,但土人反而是振奮地說:「應該說,怎麼還有那麼多新東西?每天都有新的,好像永遠學不完!」這句話闡述著總是在學習與實驗,不斷進化中的洄遊吧。就連訪談結束、兩人導覽著辦公室改建成的新展間時,都還企劃著明年要做哪些展品更替與裝修、別針加入的魚種台語拼音可以怎麼變化、宅配漁獲可以如何克服配送困難,改用紙箱或重複使用的環保材質。

 

對理念和實務學習不倦,為服務對象規劃好實踐的方式,與周邊地方互榮共生,這是以新理念融入傳統漁村的洄遊吧。明年再經過花蓮時造訪她們吧,與此刻的文字對照,可能又是另一番風貌——她們總會陪著漁村,走到另一個新的地方。

 

 

【食魚的日常實踐提案】

1.食用低階魚:建議食用位於食物鏈-能量金字塔底層的魚種,對海洋資源的影響較小——生長時間短、數量較多、重金屬累積的含量也相較頂端的魚種少,兼顧人類健康。

2.避免食用魩仔魚:鯷、鯡科幼魚常與別種魚及其魚苗混游,造成魚苗被意外「混獲」,來不及長大。儘管宣稱高鈣,但攝取鈣質有黑芝麻等更好選擇。少吃魩仔魚可幫助魚群繁衍,避免海中的魚越抓越少的危機。

3.選食常見洄游魚種:常見魚種大多為洄游性魚類,族群數量較多、生長速度快,捕撈後較易恢復族群量;當季洄游魚種在數量、價格及消費者熟稔程度都比稀有魚種來得具優勢,要省荷包、吃新鮮,就選這類!

 

 

info
洄遊吧網站
洄遊吧粉絲專頁

 

※本文授權自樹冠生活,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