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社引述克里姆林宮聲明,普丁向戈巴契夫之死致上最深哀悼,將向家屬發送正式致哀訊息。而英國首相強生表示,敬佩戈巴契夫引導冷戰和平結束所展現出的「勇氣與誠正」,在普丁侵略烏克蘭之際,戈巴契夫無私開放蘇聯,成為最好典範。
法國總統馬克宏則是認為戈巴契夫是「自由」的代表:他對自由的承諾「改變歐洲共同歷史」。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說,戈巴契夫是「可靠且值得尊敬」的領袖,在終結冷戰扮演關鍵角色,替開放的歐洲打開了通道,世人不會忘記他的成就。
1952年戈巴契夫加入共產黨,1971年成為中央委員會的一員;1985年,前蘇聯領導人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逝世,戈巴契夫接任蘇聯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位,任內推動「開放政策」(glasnost)和政治與經濟上的重建改革(perestroika)。
1990年3月,戈巴契夫贏得選舉,成為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蘇聯總統,並於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隔年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職。
1994年3月訪台,認同李登輝以和平方式改革
戈巴契夫在下台後,曾於1994年3月訪台,掀起「戈巴契夫旋風」,當時他進晉見總統李登輝,在會談中戈巴契夫對李登輝的理念表示認同。
根據總統府官網新聞,在會談中戈巴契夫肯定李登輝帶領中華民國和積極推動改革,他說:「我也和總統閣下一樣,希望能在不流血的狀況下,完成改革的理想」。
戈巴契夫非常贊同李登輝以和平的方式改革:「改革一定要一步步來,這樣才能達到效果,人民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蘇聯解體是場政變,辭職是為了避免內戰
陳文茜曾在2016年蘇聯解體25年時,在臉書發文寫下部分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戈巴契夫的內容。2016年當時85歲的戈巴契夫回憶起「超級大國蘇聯分崩離析的那一天」。
文中,戈巴契夫回憶那場震驚世界的「政變」,痛斥俄羅斯現存的問題,並罕見披露了他和普丁的關係…。
「蘇聯解體是場政變,辭職是為了避免內戰」。戈巴契夫告訴BBC記者:「他們說要點根香煙,但卻把整個大廈點著,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權力。他們無法通過民主方式達到目的,於是他們就犯下滔天大罪,那是一場政變。」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在克里姆林宮,蘇聯國旗最後一次降旗。「蘇聯各地都有各種武器,包括核武器,一旦開戰會導致眾多人死亡和造成巨大破壞。我不能為了自己的權力讓那種情況發生。選擇下台我就成功達到了(和平的)目標。」戈巴契夫說。
戈巴契夫當時在辭職講話中宣稱,社會已經獲得了自由,「但對有些人來說,自由是一種煩惱,他們感受不到它的好處。」
BBC:蘇聯垮台歸咎戈巴契夫是不公平的
BBC記者問戈巴契夫:「你的意思是指普丁嗎?」他回答道:「你得猜猜我在說誰,這個問題我要你來回答。」在採訪中,戈巴契夫避免直接批評普丁,但他做出了點滴暗示說明,他和普丁有分歧。
當被問起普丁在治國時,是否向其徵求過意見時,戈巴契夫說:「他已經是無所不知,每個人都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就像法國人說的那樣,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BBC記者也問了戈巴契夫,對蘇聯垮台是否要承擔什麼責任嗎?戈巴契夫說:「讓我痛心的是,在俄羅斯,人們沒有充分理解我的初衷和我實際上做了什麼。對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來說,改革重建開啓了合作和平之門,唯一遺憾只是我無法將之進行到底。」
陳文茜寫道,BBC專訪的總結,是將摧毀蘇聯帝國歸咎於戈巴契夫是不公平的,蘇聯可能天生就有各種缺陷: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也許它作為經濟實力難以支撐的超級大國,短命,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戈巴契夫的獨白:25年前他送走了蘇聯,今天,他說那是場「帝國的政變。 1991年12月8日,...
由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發佈於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