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食安土安人安的社會創新

食安土安人安的社會創新
撰文: 黃正忠     分類:國際典範 日期:2018-07-26

全球飲料巨擘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相繼投入社會創新,不但為社會重新找回「食」的美好,也創造新客群,再造企業永續。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殘留有害化學物質,和受到汙染等事件,這些年不曾間斷;再多政治口水,皆無法掩蓋反覆發生的農產品供需失衡。食不安土不安人不安的事實,一再凸顯自滿背後社會無力的脆弱。如果一個社會要活得吃得種得安全,卻沒能有一個透明供需的生態系,那就是生存的基本人權議題了。

 

民以食為天,誰能解決問題,誰就有機會成為台灣偉大的政治領導。光從過去五年,台灣成立的社會企業類型與數量來看,食農社企一枝獨秀並非偶然,因為這是事關重大的人民期待、社會需求、永續台灣的基礎。

 

改變並不容易,小確幸只能解決小問題,要能產生規模化的大改變,就需要激發、包容與欣賞創新,公私部門皆然。

 

世界食品及飲料巨擘,在面對各界批判與成長挑戰之下,紛紛採取近似社會創新的因應策略。可口可樂早於二○○七年成立風險創投與新興品牌部門,投資有機果汁品牌及老實茶社會企業,創造新客群與營收。百事可樂在今年與芝加哥新創加速器合作,打造營養食品新創的孵化基地,希望帶動永續成長動能。雀巢則針對全球三十億的低收入人口,以相對可負擔的價格,提供近四千種營養食品,創造了高達八十億美元的亮眼年營收。

 

為保障兒童健康,越南Thai Huong女士決定翻轉乳品市場,於二○一○年成立以「真奶」(true milk)為品牌的食品公司,採永續方法,嚴格監控四萬多頭乳牛的健康,短短五年內,成為越南第二大乳品廠。

 

今年上半年,法國通過「從田間到餐桌」系列法案,方向為提高受管制食品之價格、限制超市促銷、通路上架產品須有五○%是有機食品,或來自特定質量指標的供應鏈,及驅動食品定價轉向以農民生產成本為出發點等,目標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能打擊食物浪費並提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