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做車做到一半,決定去「挖礦」!開採電動車電池,能真幫福斯省下成本嗎?特斯拉又怎麼做?

做車做到一半,決定去「挖礦」!開採電動車電池,能真幫福斯省下成本嗎?特斯拉又怎麼做?
撰文: 科技報橘/Dean     分類:創新商模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3-28

電動車趨勢不可擋,而汽車銷量世界排名第二的福斯汽車,近來有個特別的決定值得關注:投入電動車電池材料的開採。

電動車電池佔了電動車整體成本的 40%,也是各大車廠亟欲降低的成本來源之一。福斯這麼做的背後原因與其規劃的未來戰略會是什麼?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各國對於環境保護與碳排放更加重視,紛紛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與補助計畫,讓電動車成未來的一大趨勢。各大車廠紛紛在技術與成本方面下功夫,就是為了能搭上電動車產業變革的商機。不過,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似乎有著不同的計劃,他們推出的投資開發項目不是新款汽車,而是電動車電池材料的礦山。

 

你可能也想看:ESG投資布局》電動車電池產能加速擴產,台廠受惠,一表看懂「電池概念股」

 

做車做到一半,決定去「挖礦」的福斯汽車

 

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福斯汽車正計劃投資礦山以降低電池生產成本。這不僅將對福斯在製造電動車相當有利,還可以將這些材料出售給第三方客戶,例如其他汽車製造商。這樣的戰略讓汽車製造商可以更好的掌控供應鏈,因為如果未來各國都要實現電動車普及的目標,那麼這些生產所需的稀缺資源就變得相當迫切。

 

根據《路透社》報導,福斯汽車負責技術的董事會成員 Thomas Schmall 表示,「取得原料的一大瓶頸是採礦能力,這也是我們需要直接投資礦山的原因。」

 

Thomas Schmall 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福斯汽車的電池部門 PowerCo 計畫成為全球電池供應商。不過,目前 PowerCo 僅將先為電動車合作夥伴福特汽車(Ford)提供電池,而這些電池將用於福特在 MEB 平台(編按:MEB 為福斯專為電動車開發的模組化底盤平台)為歐洲市場生產的 120 萬輛電動車。

 

你可能也想看:電動車電池技術每年「僅進步 7%」!發展龜步原因何在?

 

福斯汽車正與加拿大的礦業公司合作,並選擇在加拿大建設第一家北美電池廠。專家認為,這種夥伴關係可以將「挖礦初心者」的採礦開發時間縮短數年。

 

其他車廠怎麼看?其實特斯拉、Stellantis 也有挖礦計畫在進行

 

福斯汽車的策略其實也是許多汽車製造商正在採用的方向——垂直整合。目前很少有汽車製造商直接持有礦山股份,但許多汽車製造商已與生產商達成協議,將採購的鋰、鎳和鈷轉給電池供應商。除了福斯汽車之外,也有不少電動車廠也在思考進行這樣的整合。

 

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有知情人士透露,由於電動車電池對金屬的需求相當大,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也一直在考慮要收購電池金屬礦商 Sigma Lithium。而電動車電池的關鍵「鋰」,更是早在 2020 年就成為了特斯拉的焦點,當時馬斯克也分享說已經購買了美國內華達州的礦權地,並正在尋找從黏土中生產鋰的新方法。

 

而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汽車製造商 Stellantis 也於上個月底投資 1.55 億美元購買阿根廷一座銅礦的少數股權,就是為了能更直接的獲取電動車電池原料。Stellantis 也已經完成一系列採購電池原料的協議,包括於今年年初與芬蘭金屬生產商 Terrafame 達成的硫酸鎳供應協議。

 

福斯的其他電池計畫還有哪些?

 

福斯汽車是全球第二大的車廠,排名僅次於豐田汽車。在純電動車領域中,福斯汽車在 2022 年的排名也在全球前五。而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更以超過 831,000 輛的銷量排名第三。這佔總數的 8.2%。

 

根據《路透社》的分析顯示,目前只有特斯拉對電池生產的投資比福斯汽車多,不過特斯拉也在努力提高產量,並積極與亞洲供應商合作。儘管如此,Thomas Schmall 仍然相信福斯汽車的策略能夠幫助公司迅速擴張。特別是如果電動車款希望主打價格適中的中間客群,就絕對必須這樣做。因為電動車其中 40% 的成本,就是來自電池。

 

另外,福斯汽車最近制定了高達 1915 億美元的五年支出計劃,其中已為三個電池工廠和一些原料採購預留了近 160 億美元,並且還從 Northvolt 的瑞典工廠訂購了價值約 140 億美元的電池。Thomas Schmall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福斯汽車已確保原料供應到 2026 年,並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決定如何滿足需求。

 

延伸閱讀:

特斯拉從電池困境解脫了,未來還有個超狂計畫

鴻海、亞馬遜都相中它!成立一年空降為全球 no.4 車廠,Stellantis 是什麼來頭?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