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永豐餘打造智慧能源減碳鏈!生質能年發電量衝3.6億度,污水廠也能變身綠電中心

新能源國際論壇》永豐餘從造紙跨足智慧能源!生質能發電潛力大,污水廠也能「華麗轉型」綠電中心
撰文: 陳嘉怡     分類:其他綠能 日期:2025-08-13

「很多人問造紙廠為什麼要投入綠電?」對永豐餘來說,這並非冒險跨界,而是深植企業 DNA 的循環經濟的延伸。

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於8/13在《今周刊》舉辦的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上指出,永豐餘從造紙業跨足智慧能源,發展木質素發電、沼氣發電等多元生質能技術,更投入儲能等智慧能源系統,打造出全方位減碳解決方案,希望推動台灣能源體系的華麗轉型。

永豐餘從造紙到綠電,串聯循環經濟網絡

 

葉惠青以「富特色的生質能綠電-永豐餘百年華麗轉型」為題演講指出,永豐餘推動涵蓋紙、農業、再生能源、水與碳五大循環的全循環系統,讓綠電在多個環節產生,並串聯綠電產銷、儲能及碳管理,形成完整智慧能源鏈。

 

永豐餘中華紙漿花蓮廠擁有全台唯一的木質素生質能發電系統,利用造紙過程產生的副產品木質素液,取代化石燃料,供應低碳電力。葉惠青表示,團隊在最高顧問何壽川先生指導下,持續優化技術,目標將木質素液濃度由目前的 65% 提升至 85%,屆時年發電量將可由 1.5 億度,大幅增加至 3.6 億度。

 

在沼氣發電方面,永豐餘運用厭氧技術,將污水處理過程中高有機質的廢水高效轉化為沼氣,進行發電。其中,新屋廠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沼氣發電系統,以紙漿污泥作為主要原料,每年可取代超過 2 萬公噸煤炭使用量。

 

葉惠青指出,永豐餘將全台各地污水處理廠視為未來綠色能源的重要基地,認為其蘊藏龐大潛力。透過將污水處理中心轉化為「綠能電廠」,不僅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也為台灣能源結構注入新動能,不僅是永豐餘自身的轉型,「更是台灣能源體系華麗轉型」。

 

智慧能源再升級:碳帳戶、儲能與虛擬電廠

 

除了生產綠電,葉惠青表示,當前產業談論用電,實則無法脫離碳管理的範疇,因為電力與碳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因此,永豐餘將「整合碳管理」納入智慧能源四大策略之一,核心目標是協助企業客戶建立專屬「碳帳戶」,提供符合 RE100、SBTi 等國際減碳承諾的完整解決方案。

 

葉惠青表示,永豐餘透過 AI 與大數據技術,進行用電預測、儲能調度與節能管理。「碳帳戶」系統能追蹤企業碳排放、預測減碳成效,並提供碳揭露資料,支持減碳技術及金融工具的導入。此系統不僅實現電力與碳管理的同步整合,也協助企業規劃減碳行動,達成國際減碳承諾,打造「電碳共好」的整合性智慧能源平台。

 

在儲能應用上,永豐餘已完成多項創新,包含中華紙漿久堂廠表後儲能系統,協助「削峰填谷」並供應夜間用電,於自有場域打造整合太陽光電、沼氣與儲能的微電網;永餘智能並與欣欣客運合作發展結合電動公車充電樁的虛擬電廠(VPP),將分散儲能資源導入電力交易平台,減少新建實體電廠需求。

 

看好生質能潛力大,可全年24小時穩定供電

 

葉惠青指出,台灣生質能在再生能源中的佔比僅約 1.5%,與多數國家相比偏低,顯示發展空間相當大。台灣每年產生的生質廢棄物數量也非常龐大,2023 年便高達約1700萬噸,若能有效回收並轉化為能源,將為國內生質能發展提供龐大潛力。

 

他強調,生質能的優勢不僅在於將廢棄物資源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衝擊,還具備基載綠電的特性,可全年 24 小時穩定供電,在用電高峰時段發揮穩定電力支撐,彌補太陽能與風電間歇性發電的不足。此外,沼氣發電的餘電比例極低,有助於提高綠電與用電需求的匹配度,並能在經濟效益上減少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