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越來越重要,氫能準備接棒?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各國發電量越來越依賴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但這些能源有個問題——發電不穩定。太陽能只有白天有,風力發電則受天氣影響,導致電力供應忽高忽低,這時候就需要「儲能技術」來調節電力,讓電網保持穩定。
目前市場上的儲能解決方案以鋰電池技術為主,而這個市場的成長也相當驚人。根據預測,全球電池儲能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16.36 億美元增長至 2029 年的 338.16 億美元,年均成長率達 23.8%。這反映出各國政府與企業對儲能技術的投資正在快速增加。
你可能也想看:
台達首座氫能實驗平台將登場!為何蔡文蔭說儲氫,比鋰電池更適合台灣?
【氫能全解析】氫氣有幾種?台大儲氫新技術:鎂基合金!智利綠氫布局,將創逾10兆商機?
全球電池儲能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16.36 億美元增長至 2029 年的 338.16 億美元,年均成長率達 23.8%。圖片來源:優分析
然而,電池儲能的技術仍然有其局限性。目前的鋰電池技術雖然能幫助短時間內調節電力,但只能儲存數小時,無法長期存電。假設今天太陽能發電過剩,但未來幾天沒太陽,鋰電池撐不了這麼久,這就是電池儲能的最大限制。
這時候,氫能就能派上用場了!透過電解水技術,可以把多餘的電力轉換成氫氣,儲存起來,未來需要的時候再轉回電力,甚至直接當燃料使用。與電池相比,氫能更像是一個「能源銀行」,可以儲存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能量,成為再生能源穩定供應的重要支柱。
氫能是什麼?不只是儲能,還能減碳?
除了作為長期儲能技術,氫能還具備另一個更重要的優勢——它能夠替代傳統燃料,幫助高碳排產業減碳。
氫氣早在 100 多年前就被廣泛使用,主要應用於化學工業,如製造氨、甲醇和煉油精煉等。現今全球約 62% 的氫氣來自天然氣蒸汽重組(SMR)技術,這種製氫方式每生產 1 噸氫氣,會直接排放 9~11 噸二氧化碳,此外還有 0.5~4 噸的間接碳排放。
由於傳統製氫方式的高碳排放,氫氣長期以來並未被視為乾淨能源,但隨著綠氫技術的發展,其作為低碳或零碳能源的潛力逐漸受到重視。
氫氣本身是一種「能源載體」(Energy Carrier),它能夠儲存和運輸能量,並在需要時轉換回電力或燃料使用。透過「電解水製氫」,可以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供電,將水(H₂O)分解成氫氣(H₂)與氧氣(O₂)。這項技術的發展,使氫能的角色從高碳排工業原料,轉變為低碳儲能與燃料選項。
氫能循環示意圖。圖片來源:優分析
根據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的報告,全球必須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放,否則氣候變遷將帶來無法挽回的影響。然而,許多產業(如鋼鐵、水泥、化工)難以透過電氣化達成減碳,這些高排放產業迫切需要可行的替代燃料,而氫能因其零碳排放的潛力,成為最佳選擇之一。
具體案例,以鋼鐵業為例:
● 德國 Salzgitter:與能源公司 RWE 簽訂長期協議,從 2027 年起每年獲得 64 GWh 的綠色電力,以支持其 SALCOS 計劃,旨在將鋼鐵生產轉向低碳技術,主要使用綠氫和電弧爐,取代傳統的煤炭方法。
● 瑞典 HYBRIT 計劃:由 SSAB、LKAB 和 Vattenfall 合作,旨在以綠氫取代煤炭進行鐵礦石還原,目標是到 2027 年左右開始擴大鋼鐵製造的無化石工藝。
● 日本 JFE 鋼鐵和新日鐵:計劃在保留高爐的同時,開發利用氫氣替代煤炭的「氫氣還原煉鐵」技術,以降低碳排放。
● 韓國 浦項制鐵(POSCO):計劃到 2050 年實現煉鋼的碳中和,基於現有的 Finex 工藝,開發利用氫氣作為還原劑的 HyREX 工藝,以提高環保性能,並降低對進口高品位鐵礦石的依賴。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政府開始重新評估氫能的價值,並陸續推出政策與補貼措施,以推動氫能的發展和應用。
各國如何推動氫能發展?政策落地的具體行動
中國:政策與市場雙管齊下,加速氫能產業化
中國政府對氫能的發展態度是「明確立法,提供補貼,加強基礎建設」,這不僅讓氫能技術持續突破,更確保企業能夠賺錢。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能源法》,首次在法律層面確認氫能是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讓企業能夠安心投資發展。
為了降低氫能應用成本,中國政府直接提供補貼與基礎建設支持。例如,北京市政府推出氫氣補貼政策,只要加氫站提供的氫氣價格不超過 30 元/公斤,政府就補貼 10 元/公斤,讓氫燃料電池車的使用成本下降,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中國石化旗下的燕山石化氫供應基地,年供應氫氣超過 8,000 噸,確保氫能車輛與工業應用的穩定供應。
此外,中國的地方政府也在加速氫能基礎建設。例如,天津市計畫到 2030 年建設 83 座加氫站,江西省則推動「製氫-儲氫-輸氫-用氫」完整產業鏈,確保氫能應用能夠從生產端一直延伸到終端使用。
歐盟:以大規模投資與市場機制,確保氫能的商業化發展
歐盟對氫能的支持方式可以總結為:「用錢和政策讓氫能變得有利可圖」。他們不只是設定目標,還直接投入超過4500億歐元來推動氫能發展。並在2022年成立「歐洲氫能銀行」,專門為氫能產業提供融資,以確保企業有足夠資金投入研發與商業化。
在生產端,歐盟規劃在2030年前建設40GW的電解槽,專門生產綠氫,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而且他們也正在擴展氫能基礎建設,目標是在 2030 年建設 31,500 公里氫氣管道,其中 52% 來自現有天然氣管道改造,剩下的則是新建專用氫管道,以確保氫能的輸送效率。
歐洲氫能市場也開始形成區域互補,例如:西班牙依靠豐富的太陽能發電製造氫氣、北海地區則利用海上風電產氫、阿爾及利亞供應氫氣給義大利,形成跨國氫能市場。
此外,歐盟還透過「H2Global 計畫」,投入 30 億歐元建立「雙邊競標」機制,先以最低價格從非歐盟國家購買綠氫,再以最高價格賣給歐洲企業,並由政府補貼價差,確保企業不會因氫能價格波動而受損,進而推動綠氫產業成長。同時2025年開始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讓高碳排產業轉向氫能,以減少碳稅成本。
美國:用直接補貼讓企業「沒理由不做氫能」
美國推動氫能的策略很直接,就是「補貼到企業沒理由不做」。根據《降低通膨法案》(IRA),生產綠氫的企業每公斤氫氣可獲得最高3美元的稅收減免,這讓綠氫的價格變得更有競爭力,促使企業投入氫能市場。
同時,美國政府也投資70億美元打造7大氫能區域樞紐,讓氫能企業可以在特定區域內集中發展,形成供應鏈。估計到2030年氫氣產量可增加到1,000萬公噸,目標是將綠氫的生產成本降到1美元/公斤,讓氫能能夠在市場上與化石燃料直接競爭。
此外,美國還設定了2030年前建造1000座加氫站的目標,確保氫能車輛有完善的基礎設施。
日本與韓國:聚焦氫能交通與發電
日本與韓國的氫能政策,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與「氫能發電」。
日本政府計畫在2050年,每年使用2000萬噸氫能,並讓氫能發電占日本總發電量的10%。同時,日本也正在擴展氫能交通應用,目標是到2030年設置900座加氫站,確保氫燃料電池車能夠順利發展。
韓國的氫能發展策略則更積極,政府補貼氫燃料電池車,目標在2040年讓氫燃料電池車數量達到620萬輛。此外,韓國計畫到2025年,每年生產20萬噸綠氫,希望透過氫能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台灣:仍處於示範階段,尚未進入大規模發展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氫能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聚焦在技術示範與產業研究,尚未有大規模補貼或完整的產業政策。然而,政府已經規劃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路徑,目標在 2025 年設置 91MW 氫能發電裝置,2030 年擴大至 891MW,並在 2050 年達到 7,300MW,預計屆時氫能將占台灣總發電量的 9~12%。
目前,台電正與西門子、三菱重工合作,測試 5% 氫氣混燒發電,未來計畫逐步提高氫氣的比例,以評估氫能作為電力來源的可行性。在工業應用方面,台灣也開始探索氫能煉鋼技術,並考慮引進熱壓鐵塊(HBI),以降低鋼鐵產業的碳排放。至於交通運輸領域,氫燃料電池車的發展仍在試驗階段。
綠氫市場UP,氫能儲存規模持續擴大
根據市場數據顯示,氫能產業正進入高速成長期。全球綠氫市場預計將從 2023 年的 62.6 億美元,一路成長到 2033 年的 1,658.4 億美元(約新台幣5.4兆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38.77%,顯示綠氫正逐步成為能源市場的重要一環。
另一方面,氫能儲存市場也在穩步擴張,預計從 2023 年的 165.6 億美元,成長到 2033 年的 326.5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7.1%。這代表氫氣不只是在生產端有機會,如何儲存與運輸,也是未來市場的關鍵。
全球綠氫市場預計將從 2023 年的 62.6 億美元,一路成長到 2033 年的 1,658.4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將達38.77%。圖片來源:優分析
※本文授權自優分析,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