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核電延役VS.非核家園,哪個是最佳決策?前行政院政務顧問,建議用這方法思考能源轉型

核電延役VS.非核家園,哪個是最佳決策?前行政院政務顧問,建議用這方法思考能源轉型
撰文: 思想坦克/周奕成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8-13

賴清德總統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中,強調了電力要充足、系統要安全、減碳要加速等三大要務,並要求台電公司在2028年之前提前完成部分地區的「強化韌性電網計畫」。

然而,能源轉型的目標巨大且複雜,並非單一部門或簡單的部會協調所能達成。正如目前的情況所顯示,即便有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這樣的跨部門機制,其每三個月一次的會議也難以產生全面性的政策。

 

此外,政府內部在能源政策上的困惑也日益明顯,例如在核能議題上,似乎存在著不同的立場。

 

圖片來源: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用系統模型方法來輔助政策決策

 

基於此,我倡議採用系統模型方法來輔助政策決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時,從整體上考量各種因素,避免因政治或單一部門的影響而偏離長期利益與最佳決策。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政策的科學化與系統化,還能更有效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系統動態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ing)是一種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長期發展的多變量複雜模擬方法。

 

最早由Jay W. Forrester教授在1950年代提出,在之後數十年中逐步完善,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模擬和解決大型複雜系統問題,如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經濟發展等。

 

在能源和氣候變遷領域,MIT Sloan已經利用系統動態模型開發了多個重要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En-ROADS和C-ROADS這兩個模擬器。

 

這些模擬工具是讓政策制定者、教育者、企業和公眾可以有一個客觀依據,來探索不同政策對能源價格、溫室效應、空氣品質和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透過系統動態模型,使用者可以在一個綜合性的平台上進行政策測試和情景規劃,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提升對複雜系統的認識,還能促進在制定能源政策時的科學化和系統化,這正是賴清德總統在推動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和方法。

 

當前台灣在面臨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挑戰時,應考慮採用這些系統動態模型來輔助政策決策。這不僅能夠幫助政府綜合考量各種複雜因素,還能確保所制定的政策具有長期穩定性和可行性。

 

在能源與暖化的核心問題,就是是否延續乃至擴大核能發電應用的問題。我認為,此時決策者思考台灣的核電問題,可以採用以下的順序。

 

第一,現有機組延役問題

 

台灣的三座核能電廠中,核一廠與核二廠的四個機組已按計劃停機並進入除役程序。核三廠的兩個機組,由於其運轉執照已過再運轉申請期限,將分別於113年7月和114年5月停機除役。

 

再運轉申請需在執照到期前至少五年提出,且需考慮核安全及核廢料處理問題。

 

如果修法延役仍是政策選項,則必須優先考慮以下問題:

 

首先是工程及技術程序。現有核電機組的延役需要進行全面的技術檢討與工程評估包括機組的結構完整性、關鍵部件的老化情況,以及安全標準是否達到現今的要求。如果技術條件無法符合,就不用考慮延役。

 

其次是法律及政治程序。修法程序也需要時間。民進黨政府若打算保留延役的可能性,就應該自行提案修法。國民黨提出了數項《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草案,但執政黨不能有讓在野黨擔責的想法。要就自己承擔。

 

再來是成本效益評估。延役的成本與效益需要進行詳細的經濟分析。這不僅包括延役本身的直接成本,還包括可能產生的額外維護和安全管理費用,以及與之相比的電力收益。特別是與其他發電方法做比較。

 

第二,未來新設置核電機組問題

 

在考慮是否新設核電機組時,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審視。

 

首先是電力供應預估。需要對未來的電力需求進行預測,以決定新設核電機組的必要性。這包括考慮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產業變遷等因素,並將其與其他能源來源的供應能力進行比較。

 

再來是新技術設備可行性。核電技術的進步使得新一代核電機組在安全性、效率和環境影響方面有了提升。新技術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新技術的應用可行性。(延伸閱讀:揭密小型核反應爐SMR!台灣有商轉機會嗎?清大李志浩:核能是否安全取決於這個

 

當然也要有成本效益評估。建設新核電機組的經濟性是另一個關鍵考量。這涉及到建設成本、運營成本、燃料供應、廢料處理,以及相比其他能源選項的成本效益比較。

 

最後是民意與政治條件。若要新設核電機組必將引發政治爭議。民主審議和公眾參與是必要的。執政黨必須考慮要付出多大政治資本來換取此一政策選項。

 

第三,核電之外的發電。

 

現行政策已經在進行的是風力、太陽能及天然氣發電的增加。

 

風力發電預計在未來十年穩步增長,每年增加1.5GW,至2033年將顯著提升其在台灣再生能源中的占比。

 

太陽能發電預計每年增加2GW,到2033年總容量將大幅增長,成為台灣再生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

 

天然氣發電預計到2033年將新增約3.1GW,作為過渡性能源,用以彌補核能和燃煤機組退役後的電力缺口,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第四,發電之外的儲電。

 

現行的儲能方案包括電池與水力。政府計劃在2024年設置1.5GW的儲能容量,包括台電公司自建或採購輔助服務1GW,並在太陽光電案場搭配500MW的儲能系統。台電已累計向民間採購約580MW的儲能輔助服務,並完成了台南、龍潭等地的10MW自建儲能設施。

 

日月潭抽蓄水力系統是台灣最大的儲能設施,有2.6GW的容量。利用白天太陽能充電,夜間放電,確保電力系統穩定。未來,台電公司計劃在大甲溪流域增建更多抽蓄水力機組。

 

這些儲能方案旨在應對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確保台灣電力供應的穩定性。但為降低電網風險,更需搭配緊急救援儲能方案。

 

緊急儲能方案如移動儲能車、便攜式儲能裝置等,在突發事件或緊急狀況下能夠提供即時電力支持。這類儲能方案的佈局和應用策略需要納入能源規劃中。

 

這些課題都可以納入完整的系統模型,做具有時間軸、可以量化、可以視覺化的模擬。

 

(作者為政治運動家,社會創業家。創立世代街區等七家公司、發起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也曾創立第三社會黨。曾任總統府諮議、行政院政務顧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

 

※本文授權自思考坦克,原本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