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氫能/台電拚研發氫能應用,最大困難點竟是溝通!中興電工發展氫能運具痛點在這

氫能補貼「不是施捨是建設」!2050淨零最後一塊拼圖…產學共尋發展: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撰文: 鄭鴻達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日期:2024-04-19

氫能應用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重要一步。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漢英在周五(4/19)「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中指出,氫能不但是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頗具挑戰的目標,需在氫能「產、輸、儲、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王漢英建議,從今年到2050年還有26年,若以基礎建設的10年建設期來算,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他期許國內氫能的產官學研各界都能攜手合作,畢竟「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在論壇「實現永續供給與需求平衡—新世代氫能源」階段,王漢英擔任主持人,邀請工研院量測中心副組長吳鴻森、台電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沈德振、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所長呂國旭、中鋼綠能與系統整合研究發展處處長陳宗榮、中興電工新能源事業群總經理兼營運長沈頌欽分享與座談。

 

台灣發展氫經濟三大面向 工研院建議可用國營事業「以大帶小」

 

吳鴻森分享台灣發展「氫經濟」的機會與關鍵議題,可分成3大面向。在政策面,他建議結合綠能轉型、「溫管法」等法規與機制,促進多元氫應用模式,且氫能新應用也需跨部會法規辦法制定、社會溝通及完善基礎設施。

 

在產業面,吳鴻森表示,可探究如何善用政府政策資源、示範驗證計畫,以及國營事業以大帶小等策略,推動具減碳效益的示範應用;此外,他建議鏈結國際氫供應與新應用的產業合作機會,發展低碳多元應用與高值化零組件。

 

在技術面,吳鴻森建議可以以示範系統建立氫氣的「產、輸、儲、用」關鍵技術,於應用則是導向驅動跨域合作與創新。

 

台電積極研發氫能應用 坦言最大困難點在「社會溝通」

 

沈德振分享台電於氫能發展中的三大策略,首先是「先示範後導入」及「先低碳後零碳」發展策略。

 

他表示,基於穩定供電,台電將採穩健作法,初期推動小規模混氫或混氨混燒示範計畫,確認技術可行後,逐步擴大規模並推展至各電廠的策略,以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總電力氫能占比9%至12%目標。

 

▲工研院舉辦「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在「實現永續供給與需求平衡—新世代氫能源」階段邀請業者們暢談氫能應用。今周刊攝影團隊

 

第二,是氫能儲能穩定電網。沈德振說,為因應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間歇性問題,以及未來可能有多餘再生能源電力,台電除運用技術成熟的儲能系統外,也適時引進製氫技術,將多餘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綠氫,以氫能儲能協助穩定電力系統。

 

第三,是國際與國內共同協作努力。沈德振指出,若要實現氫能發電,除需要混燒、專燒發電與運維技術外,尚須有穩定足夠的潔淨氫氣來源且成本可行,完善的基礎設施與相關法規配套措施,因此亟需國際技術合作,國內產官學研共同攜手、公私協力加速發展。

 

沈德振也提及,對台電來說,氫能發展最大困難點不在技術,而是社會溝通面,盼政府能協助;他提到,若台電要在電廠進行氫能技術研發,現行法規都有要求環評,盼參考韓國產業經驗,制定「管制沙盒」,讓企業與台電能更自由、彈性地加速研發新技術。

 

推動加氫站需有完善法規標準 中油盼允許「現地產氫」更有利設站

 

呂國旭在座談時建議,若觀察國外建置加氫系統時,首先會建立完整的法規與標準,若沒有的話業界會很難走,因此,他坦言中油當初在建置國內的第一座加氫站時「很辛苦」。他強調有法規後就要有示範驗證計畫,才能讓企業能加速推動。

 

提到補助政策,呂國旭以韓國、日本等氫能先行國家為例,指出這些國家對加氫站、氫氣等區塊都有不同比例補助,但目前台灣除在氫能巴士有些著墨外,其他尚無,尤其是氫氣、場地建置,盼國內能在補助區塊儘速形成共識。

 

呂國旭建議可參考看國外氫能法規,若允許「現地產氫」會更適合推動加氫站建置,目前國內法規只同意使用槽車輸氫,若未來槽車數量愈來愈多,會在公安面造成困擾,因此盼能比照國外讓加氫站可以現地產氫。

 

儘速讓綠能、綠氫到位 有助中鋼降低碳成本與國際競爭

 

陳宗榮直言,中鋼在氫能產業中屬於應用的角色,因此需要包括學界、法人等單位技術面的協助,因此在中鋼所需的綠電、綠氫,若氫能可以愈早到位、提供是最好不過,因為碳有價格與成本,若能降低,有助中鋼與競爭對手在同個基準上競爭。

 

談及法規與政策面表示,陳宗榮也建議可參考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等先行國家的氫能策略與政策,以維持國內產業的競爭力,並幫助氫能擴大市場與經濟規模,對中鋼來說,很需要這方面的政府協助。

 

氫能補貼「不是施捨而是建設」 中興電工直指發展氫能運具痛點在這

 

沈頌欽則分享,中興電工推動能源轉型時,在交通政策面,如公車總站的土地分區為交通用地或交通服務用地,因此法規都不允許建置加氫站,這也對他們推動氫能造成困擾,這方面目前跑最前面的是台北市政府,有在相關法規中納入「再生能源設備」。

 

沈頌欽也提及,氫能補貼政策「不是施捨而是建設」,若有如此定義而出的補貼政策,才能讓台灣的氫能競爭力更好。他舉例,曾有人問他「電動機車跑一公里才多少錢,氫燃料車又要多少錢?」他只能回答,若氫能車與電動車一樣都有補貼的話,「氫能一定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