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Podcast《Today來讀冊》節目>>https://pse.is/3vj9dp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沒有想到科幻小說《日本沉沒》的災難場景,居然會發生在自己眼前,他那時候想,5千萬人的避難計畫到底要怎麼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日本這場史無前例、科幻級的核災,讓這套在當時所謂「最壞劇本」差點上演,也因此事件,日本能源政策大轉彎。
在全盛時期,日本約有17個核電廠、共54座反應爐,事故發生後檢討聲浪不斷,許多反應爐關閉,至今重啟使用的僅有9座,另有20多座已正式宣布永久關閉,可見核能已不再是能源首選。因無法保證核能百分之百安全,其中不可控的天災人禍、對人體的影響、核廢料的儲放……一旦發生事故就難以挽回、代價高昂,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好比福島核災事件約撤離15萬人,至今只有約不到2成返回家鄉,其中大部分是年長者,因高輻射量恐致癌,中壯年不願意冒險讓2、3歲孩子面臨罹癌風險;再者,即使風和日麗,依舊無法在外跑跳、享受自然,由於輻射看不到、摸不著,居民只能透過輻射檢測儀,才能得知該處輻射量高低,他們稱之為「透明的恐懼」。
不過,當日本下調核能占比,僅剩下9個核電廠後,是否出現缺電問題?答案是「沒有」,因燃煤、天然氣、再生能源等發電方式取而代之。崔愫欣表示,本來電力就是由各式各樣的能源組合而成,端看如何配比。
而台灣比日本更容易改變,因當年日本核能佔整體能源1/3,但台灣核能僅佔11%~12%左右,遲早都能用其他能源取代,較困難的是佔比40%~50%以上的燃煤與火力發電,若要改變能源使用方式,小至個人、大至企業與政府,都必須做出節能的選擇。
從更高角度來說,在討論核能議題時,其實是在討論「人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文明的根本質疑,面臨的也不單是使用核能與否,而是氣候變遷的龐大議題,崔愫欣引用前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話總結:「核能不單是政策、科技、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核災下的首相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