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碳排放仍以燃煤電廠為最大宗。根據環保署最新公布「2020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95.38%,以能源部門占94.44%最多,遠高於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的5.49%、農業部門的0.01%、廢棄物部門的0.06%;以台電為主的能源部門當中,燃煤發電的碳排量約占三分之二,是燃氣發電的兩倍之多,被視為碳排最大元凶。
談起減碳,身為全台最大的廢棄物清除處理業者,可寧衛第二代、總經理楊永發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是這麼描述自己心中藍圖的:「我們用企業的廢棄物去發電,取代碳排放比較高的燃煤,然後把綠電回饋給對方,成為一個良性的迴圈。我覺得,未來的趨勢會變成這樣。」
為此,可寧衛已在桃園觀音買好一塊9200多坪的土地,打算要蓋一座專門燃燒SRF(固體再生燃料)發電的電廠。
「SRF的概念,就是把可以燃燒的垃圾先篩分出來,再根據不同的熱值去調配比例,藉此壓縮製造出燃燒性質穩定、均一的SRF燃料棒,提供給專門燃燒SRF的電廠去發電,目的是取代燃煤,讓發電可以更環保。」楊永發解釋。
比煤炭、天然氣更環保,SRF成國際當紅炸子雞
廢棄物發電流程示意圖。(製圖/風傳媒)
有專家研究指出,天然氣發電的碳排量約是燃煤的五成左右,國際上,以垃圾製成SRF雖會依照配方比例有所不同,但普遍來講,使用品質較優的SRF發電,碳排量約落在燃煤的三分之一,無疑是減碳良方。
此外,SRF除了有助減碳,也相對便宜便宜。在過去,主流發電原料以煤炭的價格最低,約只有天然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SRF價格卻是煤炭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目前煤價一噸漲到快3000元的狀況下,SRF的價格一般會落在1000元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崇尚環保的歐洲大陸上,燒垃圾發電也是各國日常。據悉,歐盟一年有1500萬噸的垃圾都被轉化為合規燃料棒,用來取代燃煤發電,瑞典甚至還得從英國、愛爾蘭進口垃圾來燒;鄰近台灣的日本,一年用量達到200萬噸,同樣供不應求,至於韓國,起步雖晚,但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如今也勝台灣。
ESG已是國際趨勢,SRF發電將成企業搶單利器
事實上,在台灣燒垃圾發電並非創舉。楊永發指出,目前國內用來燒垃圾發電的焚化爐,根據原始設計,最早用於專門焚燒家庭垃圾,無奈在經營壓力下,後來竟以較高的價格,代燒事業廢棄物,如此一來,除了發電效率不佳,更導致焚化爐壽命減短,甚至破管停爐的狀況;在南部,就曾有焚化爐因此一年停爐達52次之多。
「代燒事業廢棄物的價錢更好,廠商當然願意把燒一般垃圾的容量讓出來。不過,這些鍋爐在當初設計時,考量到家庭垃圾組成相對單純,可能只適合燃燒熱值2000左右的垃圾;但事業廢棄物隨著各種製成不同,成分差異也很大,變成一天到晚燃燒熱值3、4000的廢棄物,結果就是壽命下降、甚至減半。」楊永發說。
他指出,可寧衛要打造的SRF電廠將採一條龍式作業,在前處理機構篩分、製作出熱值穩定的SRF燃料棒,再投入為電廠量身打造的鍋爐,如此一來,發電效率遠勝過往,「現在的都市焚化爐雖然也在發電,但因為燃燒垃圾不挑,所以發電效率只有19%,電價在2元左右。但我們的電廠,未來甚至可以到25%、30%,那是可以領到3.9元的綠電。」
對於廢棄物處理產業的未來,楊永發也提出大膽假設,「隨著國際間越來越重視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我相信未來大家都會被評分,如果把廢棄物直接送去掩埋場,或者亂丟,對環境有害就會被扣分;但如果是送去SRF電廠,讓廢棄物變成綠電,再回頭用來製造產品,這時候,我相信對國際客戶來說是加分的,成功拿下訂單機率會大大增加。」
自嘲國家唯一廁所,新設掩埋場卡關只好自救
然而,可寧衛投入SRF發電,除了減碳,還有部分原因是為了企業永續。2020年,可寧衛營收來到26.81億元,毛利率高達70.21%,這門生意雖好,楊永發卻看出了危機,更不禁感嘆:「我常常在說,可寧衛真的很可憐,就像整個國家唯一的那一間廁所,只在有需求的時候,才被想到拿出來用一下。」
原來,隨著國內公有掩埋場爆滿,民眾每日製造的生活垃圾、企業生產殘餘的事業廢棄物,最終掩埋作業幾乎全流向可寧衛旗下的8座掩埋場,如今也日漸飽和,只剩2座仍在運行;可寧衛新申請的第9座馬頭山大型掩埋場卻已卡關4年,遲遲過不了環評。
楊永發的無奈,其實也是各國至今無解的難題,因為即便廢棄物經過焚化,依舊會殘留「底渣」及「飛灰」,其中,底渣有可能被轉化為再生粒料,用於道路回填、製作磚品或水泥生料,以及掩埋場覆土等等,不過,飛灰卻沒有再利用的技術及管道,唯一的處置方式,就是穩定化後掩埋。
如今,眼看第9座掩埋場啟動遙遙無期,可寧衛只能積極活化舊場,楊永發指出,隨著廢棄物處理技術的進步,很多過去無法處理的垃圾,如今都有更好的再利用管道,「我們經營掩埋場25年了,現在把舊的垃圾挖出來,重新篩分後,製成SRF再送進電廠發電,這樣空間是不是就可以挪出一部分來了?」
「我們是上市公司,不可能乾等將來掩埋場的空間用光,被迫走到盡頭的那一天吧。所以,我們除了控制用量,還必須想辦法延長壽命,用時間換更多空間,或許某一天,法規或技術都會更進步也不一定。」訪談尾聲,他語重心長地說。
※本文授權自風傳媒,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