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Podcast《編輯室好好說》連結讓採訪團隊說給你聽>>https://reurl.cc/3ooOl8
黃珊珊手裡的這張表,三月中旬就曾對外公布。當時,全國才剛經歷「三○三大停電」,北市府順勢公布內湖、南港、松山一帶,超過20項台電表明無法如申請方需求供電的開發中計畫,要求中央政府說明台灣是否缺電。
台電公司澄清,台北市送電能量已達極限是事實,但原因是負責將電力輸進北市東區的「汐止超高壓變電所」利用率已達臨界點,再核准大型用電申請就可能超載,必須新設超高壓變電所,才能輸出更多電力;但台電預計在內湖與松山交界興建的「松湖超高壓變電所」,因地方抗爭而延宕10年無法動工。
經濟部長王美花接受媒體專訪時也證實,若松湖變電所一直無法興建,北市東區雖不至於沒電可用,但大巨蛋與捷運汐東線等大型用電設施,都會受到影響。
三方說法,都指向台北市東區的新開發計畫供電吃緊,只是北市府認為問題出在「缺電」,台電與經濟部則強調,正確情況應是「有電,但送不進東區。」
發電廠為了將電力輸往遠處,會先將發出的電力升壓,再透過輸電線路上的超高壓變電所、變電所、配電所等設施逐層降壓,沿途將電力配送給不同型態、規模的用電戶。電網,就是上述一切輸配電設施的統稱。
電網就像物流系統,負責將電力即時送到消費者手中,但從發電端到用電端的路途中,只要有任何一點因惡劣天候、線路過熱、動物誤觸設備等原因故障,都可能造成跳電或停電。理論上,必須隨時準備好替代路線或支援供電方案,這就是所謂的「電網韌性」。
儘管政府下定決心強化電網韌性,但電網建設難以速成、又被民眾視為嫌惡設施,是台灣電網過度集中、缺乏彈性的主因。
「新建電力設施都會遇到地方的不同意見,但經過這一、兩年的跳電事件,我們都發現電網的重要性,對於能增加社會接受度的工作,台電都會盡量去做。」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坦言,在民主社會中,說服民眾支持公共建設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強溝通。
曾文生分析,由於新建電網所需的時間非常長,台電過去花了很多力氣運用既有電網供電、融通,但未來台灣的電網建設一定會隨著用電需求成長。
「未來我們要面對的是,60%到70%的再生能源,西岸有很多光電,海上有很多風電,要怎麼直接把電力就近用掉、怎麼把電力全部併上電網,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曾文生解釋,過去的輸變電工程,著重在強化全國融通主幹線,以及主幹線與少數大型電廠之間的連結,但未來的電源不再集中於少數地點,電網也將朝分散化、但保留區域間可互相支援的功能,以維持系統穩定。
在淨零排放的國際共識下,潔淨電力將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最珍貴的資源。但除了設法創造充裕電力,以合理價格驅動企業與民眾節能,也讓政府有餘裕投資配送資源的電網建設,也許有一天,我們能不再因為供電吃緊,而成天擔心分區限電,或有顆點不亮的大巨蛋、一條開不動的捷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