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岸風電市場 首度高居除中國外全球第一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數據指出,2024年台灣成為中國以外全球新增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最高的國家。去年,離岸風電開發商在台灣推動了六個風電計劃,設置了超過200座風力發電機,總裝置容量達1,783MW。
與此同時,荷蘭因Hollandse Kust Zuid風電場投入運作,擁有1529MW的裝置容量,位居第二;法國則首次突破1,000MW,躍升至第三名,這使得該國的離岸風電發電量實現翻倍增長。
2024年台灣是除中國以外,離岸風電新增的裝置容量最多的國家,甚至超越荷蘭和法國。圖片來源:BloombergNEF
截至2024年底,台灣累計已安裝374座風機,總裝置容量達3.04GW,其中367座完成併網,裝置容量達2.93GW。雖然這些數據與原定2025年達到5.6GW以上的目標仍有差距,
不過經濟部解釋,台灣風場施工受限於氣候窗,每年施工期僅有6至7個月,再加上自2019年以來,全球離岸風電建設受到疫情影響,以及烏俄戰爭引發的搶船潮推高風場建置成本,都影響了建設進度。
為此,經濟部於2024年12月宣布推動國家融資保證機制,經濟部能源署已聯合,國發會、財政部及經濟部已推動國發基金與八大官股銀行共同提供融資保證量能達 900 億元,並擔保一般企業順利購買綠電,針對適用在開發商專案融資的綠能建設,國家融資保證成數由 6 成提高至 8 成。
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可促使銀行及保險基金投入資金支持離岸風場融資,加速整體離岸風電建置推動,進而使國內高科技產業可獲得足夠綠電使用。經濟部預計,到2030年,台灣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達到13.1GW。
台灣既定政策下離岸風電建置目標。圖片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台灣風力發電發展情況
台灣自2000年投入風力發電開發,首座風力發電廠為台朔重工的麥寮風力發電廠。然而,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為避免與民爭地,風電發展逐漸轉向海洋,開發離岸風場。
台灣在2012年公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並於2015年7月公告「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申請作業要點」,公開36處潛力場址資料,總開發潛能預估可達23GW。
到了2018年,行政院宣布擴大離岸風電開發規模,並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的三階段策略,逐步推動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我國首座離岸風電示範風場128MW於2019年12月31日完工商轉,緊接著,台電示範風場109.2MW亦於2021年12月30日完工商轉。
經濟部能源署公布台灣離岸風電36 處潛力場址。圖片來源:離岸風電單一服務窗口
同時,政府要求第二階段潛力場址的「遴選風場」必須落實國產化政策,範圍涵蓋海事工程、水下基礎、塔架、風機等本土產業鏈及基礎設施,此項要求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仍是重要評比項目。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已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與前期不同的是,風場收益不再依賴台電20年保證收購,而是改以企業購電協議(CPPA)為主。這項轉變意味著離岸風場將朝向市場化發展,考驗開發商與供應鏈的應對能力,再加上國產化要求、全球通膨、升息及缺船等因素,使風場建置成本攀升,成為目前風電發展的一大挑戰。
台灣風場怎麼運作?
為確保離岸風場在20至25年的穩定發電,運維的重要性與複雜程度不亞於設計與建造。為此,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委託具備第三方檢驗、船級規範編纂及風場實務經驗的驗船中心負責編撰技術指引。
根據標準檢驗局指引,台灣離岸風電的開發過程可分為規劃設計、施工和營運三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執行重點和時程。
技術指引適用範圍涵蓋離岸風力發電廠之涵蓋轉子機艙總成、支撐結構及輸電系統。圖片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風場規劃期為期六至十二個月時,得標廠商需在風場區域進行全面性的調查與規劃,主要工作包括場址調查、周邊基礎建設規劃、海域環境調查、風能規模與發電量評估、整體配置方案,以及電源線路規劃等,這些都將作為後續工程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
風場施工期約需十二至二十四個月,涵蓋海域和陸域兩大作業範疇。海域作業包括風力機組裝、水下基礎建設、海底電纜鋪設及海上變電站建置;陸域則著重於變電站與電纜系統的建設。
其中,水下基礎依固著方式可分為打樁式、重力式與負壓式沉箱三種工法,而風力機則需透過法蘭接合或灌漿接合方式與基礎連結,這些工程都需要特殊船隻和設備的配合。
當風場進入營運階段後,重點轉向確保設施的穩定運作。這個階段需設立監控中心即時掌握設備運作狀況,並由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檢修和故障排除。營運維護工作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行政、營運、陸海後勤、風力機維護、水下基礎維護、陣列電纜維護以及電力系統維護等多個面向,以確保風場的長期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