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部日前再次強調2025再生能源佔比達20%的目標不變,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提升到5.6GW,吸引更多國家加大力道投入,擁有多位國內外相關領域人才共襄盛舉的台亞風能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切入離岸風電、積極投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遴選。
「我們看準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全球不可抵擋的趨勢!」台亞風能董事長林怡文觀察到,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呼聲愈來愈高,台灣想大步開拓綠能,開發商與政府必須得一同努力。「我們的核心,是創造一個永續的生活環境,並協助台灣企業跟上世界趨勢腳步推動能源轉型。」
未來高污染的燃煤將持續降低,再生能源則維持增加趨勢,但令人好奇的是,目前參與離岸風電開發多為外商,為何台亞風能敢選擇在此時以「台灣隊」的定位投入戰局?答案是,人才、資源、資金、技術都能到位,此時就是最佳時機。
積極籌組台灣開發團隊 讓離岸風電有更多在地參與
「台灣經過幾年摸索,已逐步累積出經驗。」台亞風能業務開發總監謝公騰便以自身觀察分析,不僅尋找潛力風場更有經驗,人才的成熟度、專業度,也都逐漸成熟,甚至建置風場、後續二十年以上運維不可或缺的供應鏈與生態系均逐步成形,讓台亞風能在切入市場時掌握絕佳制高點。
不過,目前關鍵的離岸風電開發與營運,仍多掌握在外國開發商手中。為趕上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即將啟動的機會,台亞風能迅速籌組專業團隊,全力投入競標開發,期盼以台灣本土開發商角色貢獻一己之力,降低政府目標風險及產業鏈風險,支持綠電供給多元化、本土化的理想。
「如果把發展看得遠一點,台灣自組的團隊,會有很好的願景。本土開發團隊的優勢在於在地人才培育,並能夠共同帶動國內產業供應鏈,提升技術能量及建立實績,未來有機會一起跨出台灣,與全球一同努力邁向永續。」台亞風能專案開發總監蕭伊珊分析,外商確實各有優勢,但台灣在地成立的離岸風電團隊,肯定更重視自己培養的人才,提供更多向外發揮的舞台。
台亞風能業務開發總監謝公騰(左)、專案開發總監蕭伊珊(右)肯定台灣團隊更能培育台灣人才
多面向均衡發展 尊重在地並深耕國產化
不僅提出在地深耕、放眼國際等願景,台亞風能還期望在國產化要求、經營地方關係、風電技術領先等各面向,做得比外商更好、更細膩。
「我們的DNA就充滿台灣元素,因此在地觀點也是優勢。」兩位總監不約而同表示,台亞風能較外商更貼近土地、更了解地方需求;以建立良好的地方關係來說,便能更深入與漁民、漁會對話,也會有專責團隊與地方溝通,以尊重在地的態度,建立良好互信。
除了風場開發、同時希望帶動地方發展,因此透過產學合作,培育風電相關專才,配合地方發展,參與綠色觀光產業規劃,並與相關領域學者規劃、開展生態學、海洋科學和漁業生物學研究,促進綠色觀光產業發展,進一步協助漁業轉型,促進共榮。而在呼應政府提出的國產化要求上,也可結合集團綜效與優勢,比外商做得更深入、更紮實。
超前佈局浮式風機 助台灣搶佔先機
台亞風能相繼宣布環宇、環亞、環洋三座離岸風場的開發規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環宇與環洋兩座風場將採用固定式風機,環亞風場則預計率先採用浮式風機,如此前瞻的布局,顯示台亞風能將以黑馬之姿投入離岸風電的戰場。
著眼國際,日、韓由於海床深度之故,多半須採浮式風機,雖是嶄新技術、但光日本就有八成離岸風場都規劃為浮式風機,且英國已有在蘇格蘭外海成功佈局商業運轉、並已讓風場併聯發電的成功案例。
台亞風能董事長林怡文期盼能夠盡一己之力、打造台灣專業人才團隊,對本土環境永續做出更多貢獻、更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