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致詞表示,要借鏡全世界最大風場英國的經驗,來探討台灣能源轉型之路,《今周刊》從2011年開始,就很堅定的支持能源轉型,《今周刊》做過的封面故事,有十個以上是相關的議題。大家都知道,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台灣的核電廠距離總統府只有30公里,一旦相同的狀況如果發生在台灣,將發生幾近毀滅的情況。
《今周刊》作為財經雜誌,很務實的面對這個危機,所以我們一直主張非核家園,希望大家能一起為能源轉型做努力。在這過程中,如何借鏡國際的經驗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從2017年開始舉辦新能源國際論壇,除了邀請重量級的國外講者,也廣泛邀請國內產官學者共同交換意見,讓台灣的能源轉型能越走越穩健,並讓台灣有更健康的能源結構。
梁永煌說,論壇在今天舉行,有特別的意義,第一,是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發展,半導體產業是非常需要能源的,加上台商回台,能源需求迫切,能源轉型就更為重要;其次,從中國近期的限電措施,大家也感受到對於民生的嚴重衝擊;第三,蔡總統在今年國慶演說上提到能源轉型的重要,以及對風電國家隊也多所期許。
今年也是《今周刊》25周年慶,面向未來,希望跟台灣的風電業者一起努力,建立台灣風電國家隊。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則表示,雖然大家對於推動台灣綠能有許多擔憂,但他抱持著高度的信心,再生能源過去被比喻成丑角,一路走到今天變主角,處境改善已非常多。再生能源的推動遇到很多阻礙,但這也會讓我們調整步伐,把摩擦力減低,讓速度加快。
對於離岸風電進行的過程,曾文生說,別人十幾年的發展路程,我們在短短五六年就要走完,這點很不容易,在政策的設計過程中,也會有一些預期以外的挑戰,譬如人類沒想到2020年會有新冠疫情,疫情對再生能源的推動產生非常大影響,但我們希望2023年會趕上受到疫情影響的進度,2025年離岸風電可以按進度進行。
曾文生強調,台灣再生能源占比未來絕對超過一半以上,甚至會更高,風力發電更可能是第一女主角或第一男主角,經濟部會全力推動,更重要的是,推動在地化,讓台灣新成立一個雄壯堅強有韌性的風電國家隊。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也說,能源轉型是很辛苦、很困難的事情,蔡總統上任後挑了幾個很困難的工作,包括年金改革、能源轉型,改善空汙等,唱衰的人很多,但持續一路走到今天,可以看到離岸風電所帶來三個很重要的意義,一是永續環境,綠電、乾淨的能源能讓台灣減少空汙、碳排;第二是能源轉型,能源的配比,如何達到沒有核電、減媒,展綠的目標;第三是產業的發展,風電可以帶動台灣很多產業的發展以及就業機會,很多業者都很明顯感受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在這三個層面下,離岸風電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我們只能持續往前走,持續推動。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英國如何蛻變成世界最大風場?
致詞結束後,英國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業務開發部門總監James Battensby分享了英國如何蛻變成為世界最大風場,James Battensby也以英國為例,說明為什麼打造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如此重要。
James Battensby表示,英國從1980年代開始開發離岸風力,於1991年開發了英國首座商業陸域風場,2000年開始進行離岸風場開發,多年來,風場開發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英國運轉中的離岸風場裝置容量已超過10GW,到2024年為止,將有40GW的裝置容量;而目前正值開發初期的Dogger Bank風場,未來將會是全球最大的風場,裝置容量達3.6GW。
James Battensby表示,離岸風電佔英國總發電量的13%,英國政府制定的2030年目標是33%,即三分之一的電力來自離岸風電和潔淨能源,目前英國已有10GW的運轉容量,還有很多容量正在建置當中,包括沃旭、萊茵集團等國際大廠,透過差價合約競標機制,其中多家業者未來也會參與規劃台灣離岸風場的開發。
提到英國如何推動這些發展,以及成長的動力來自哪裡,James Battensby說,其中之一就是透過差價合約機制;英國政府決定離岸風電的行政履約價促進市場競爭,業者必須研發新技術才能得標,獲取政府資金,而要有價格競爭力,必須降低風場的建造和開發成本。
英國政府頒布的產業策略是2040年40GW的目標,佔總發電量33%,除了期待實現緩解氣候變遷的目標,也希望替英國帶來經濟效益。風電產業也致力提升供應鏈中英國企業的比重,在2030年以前要增加60%的英國企業,目標是達到70%以上,這是因為離岸風電的開發成本大多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他們希望看到自己多花的錢轉化成國內就業和經濟成長,目前與離岸風電產業直接相關的就業人口大約有15000人,英國政府希望未來10年可以大幅提升。
此外,英國政府也希望加大技術出口至全球各地,目標是2030年出口產值達26億英鎊,為了支持此目標和差價合約機制,離岸風電產業將斥資2.5億英鎊打造本土供應鏈。James Battensby表示,英國政府出手支持基礎建設開發,成立了「離岸風電成長夥伴」網絡,目標是加速英國本土供應鏈成長,實現目標。
提到離岸風電的成本,James Battensby說,2010年,離岸風電的成本十分高昂,但這十年來已大幅降低,現在離岸風電的價格已和批發電價不相上下;英國同時也在研擬發展浮動式離岸風電市場,這會影響到可以建置的場址數量,如果可以設在水深較深、風速較高、容量因數較高的場址,對英國來說也有利,這10年來成本大幅降低了62%。
英國如何降低成本?James Battensby表示,英國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的主因是風機變大,以前的離岸風機只有5-6MW的裝置容量,現在的風機都有10MW以上,風機越大效率越高,因為需要建置的風機數量減少,資金成本也會降低,現在的風機服役時間也更長,可經受住極端天氣條件。
資金成本下降也是一大關鍵,原因是投資人信心大增,和技術的可靠度上升,10年前公用事業公司投資離岸風場,只能透過資產負債表融資,現在連退休基金這種保守型投資人,都投資離岸風場的開發。
James Battensby說,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的使命是加速英國離岸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協助降低成本,讓英國成為離岸風力的業界龍頭。
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有造價2.5億英鎊的研究設施,可以研究如何降低產業應用離岸風電技術的風險,透過測試葉片、風機等方式,確保設施能達到最佳效能,且所有零組件都精準運作,藉此降低風險,增加投資人的信心,自2013年以來,已與1000多家英國企業合作,協助他們開發新技術、吸引投資,及降低技術風險,或向風場開發商展示。
此外,降低電力基礎設施和運維技術的風險也很重要,譬如中心有進行動態纜線測試的設備,觀察纜線在動態環境的表現,以降低纜線故障的風險。風機越大、風機數量減少,發電率更高,但風險也更高,此時運維就很關鍵,了解數位模型,預防性維護和優化供應鏈計畫等都很重要,包括減少運轉故障、葉片的維修和檢查等,台灣有颱風和極端天氣,研究葉片腐蝕和盡量減緩腐蝕很重要,James Battensby提到,歐洲離岸風電產業每年要花數億元處理葉片腐蝕,「我們中心研發一種新塗層,可防止葉片前緣腐蝕,這點不容忽視」,而台灣在極端天氣之下也會面臨這些問題。
談到與台灣的合作,James Battensby說,台英在離岸風電的合作進展神速,中心最近剛與工研院簽署了合作備忘綠,建立長達數年的合作計畫,運用離岸風力技術協助台灣發展相關產業,很多相關企業都已經進駐台灣,台灣技術開發業者也有打入全球風電產業的潛力,很高興與台灣合作,共同探討台應在運維等技術領域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