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與殼牌、法國Total、日商住友同場競技,上緯新能源吐露組「風電台灣隊」原委…直言「沒有綠能,必然失去天下」

與殼牌、法國Total、日商住友同場競技,上緯新能源吐露組「風電台灣隊」原委…直言「沒有綠能,必然失去天下」
撰文: 林韋伶     分類:風力發電     圖檔來源:攝影:今周刊攝影團隊 日期:2021-10-18

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其中在風力發電的部分,能帶動的更不是一個特定行業或產業,而是能創造跨產業的多贏;此外,由於加入RE 100(公開承諾在全球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及時程)的國際企業愈來愈多,而台灣有許多供應鏈又是這些大品牌的供應商,讓上緯新能源執行長林雍堯在今(18)天舉行的2021年《今周刊》新能源論壇上直言:「沒有綠能,必然失去天下。」

林雍堯今天在論壇上點出,參與RE 100的廠商數量愈來愈多且來自各式產業,從過去大家只會想到Google、FB、台積電的參與,到現在其實連做疫苗的AZ、賣精品的Chanel、做咖啡的星巴克也都加入承諾RE 100的行列,「還有很多賣日常用品、運動器材的品牌,而這些廠商背後有多少是靠台灣產業供應鏈支持,台灣若沒有綠能,必然失去天下。

 

在認清綠能的重要性後,林雍堯則針對全球離岸風電的發展趨勢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分析指出自2016年到2020年,新離岸風場建置的年複合成長率約有28%~29%左右;而到了2020~2025年,新風場(含陸域和離岸)的建置大概也能有4%的年複合成長率,其中在離岸風場的部分,預估的年成長率則達30%。

 

風電台灣隊練功五年  可望搶攻47.8GW亞太市場

 

確認綠電在市場上的需求強勁後,上緯便興起組成風電台灣隊的想法,林雍堯分析:「台灣業者前5年是練功,本土化走了好些年後,預估2026年後台灣業者有機會跨出去,搶攻高達47.8GW的亞太市場。」

 

其中一位風電台灣隊成員,雲豹能源副總經理譚宇軒表示,過往雲豹是從太陽能開始做,「以前在做太陽能的時候看到離岸風電,都覺得好浮誇啊,到底是怎麼插起來的」,沒想到如今自己也成為台灣隊的一員。

 

他指出,雲豹在約兩年前切入離岸風電後,持續向國際開發大廠學習,學到一定程度並興起參加離岸風電開發的念頭,「但之前來台灣投標的都是國外巨擘,台灣廠商如果一個個站出來就不夠強了,我們於是把檯面上台灣的風電相關供應鏈廠商都問過一遍,從供應商、開發商到船務商都有,才組成了今天的風電台灣隊。」

 

天力離岸風電副總經理暨策略長劉冠志也分享,台灣廠商其實除了原有的生產、製造強項外,其實也可以一起參與開發與設計,天力希望在組成台灣隊後,可以把相關知識留在台灣,幫助台灣有更好的發展。

 

全球風電完整供應鏈僅兩條  台灣搶第三席名次

 

而對於永冠能源來說,原本做的就是大系統商的生意,永冠能源策略長李奕蒼很早就嗅到其中的潛力,「全球完整的風電離岸供應鏈只有兩條,一條在歐洲、一條在中國,我們當時有在思考過於集中的生產力是一種風險。」李奕蒼分析,台灣有最好風場又有政府大力支持,經過多年評估後選擇回台建立新的供應鏈,希望以台灣為根基,未來再利用台灣經驗搶攻東北亞、東南亞,甚至是歐美市場。

 

風電在台灣要能順利發展,林雍堯認為,重點還是在地化。林雍堯分析:「全球有超過5千座離岸風場,原則上技術條件已經相當成熟,但重點是如何落地生根,甚至客製化台灣的需求,因為台灣的風況、文化、法規都跟其它國家不一樣。」

 

「像是當漁民放一張網時,本土開發商因為比較了解當地的限制、文化、機建限制,較知道如何跟他們溝通、共生共榮。」林雍堯這樣說明。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技術非問題  本土化才是大挑戰

 

談到台灣隊進一步出外打世界盃的機會,譚宇軒認為可以往東南亞或東北亞發展,尤其國家穩定度高的日本、韓國為首選。劉冠志則分析,天力身為亞洲除中國外唯一離岸風電葉片製造商,到了2025年,以離岸風電容量來看,有90%市場在海外,「儘管台灣跟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不會一模一樣,但我們相較國際大廠更熟悉這附近的海流、風向變化,將帶來很大的商機。」

 

林雍堯也補充,台灣因為走得較附近國家快,在跟日本、南韓、新加坡聊過之後才發現,台灣走過的痛點他們都有相同的經驗,台灣廠商經過幾年歷練後,若能提升經濟規模,靠著對此行業的了解一定能走出利基。

 

不過,這幾位風電台灣隊成員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示警,因為風場開發涵蓋的元素實在太多,人才缺乏將是一大問題。林雍堯分析,風電開發過程中從地質探測、環評到興建與營運等階段,需要中文、地理、海事、機電、財務、金融、法務與商務談判等人才,可以帶動的產業很全面,但人才的供應還有一些缺口。

 

李奕蒼就永冠為例指出,儘管公司下定決心將一流技術移回來、在台灣設立最先進的廠,但他現在卻擔心到時候人才不夠來維持廠區營運,「台灣人才喜歡往科技業、服務業走,對我們來說人才獲取是一大挑戰。」

 

儘管未來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台灣對風電發展的態度從懷疑到相信,再從相信到高度期待,已經見證相關產官學界在此領域的灌溉有了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