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縮減風電、太陽能補貼!
據路透社報導,根據發改委網站公告,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要求再生能源發電全電量無差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這意味著中國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將不再享有固定電價的政策優勢,必須與火電、水電等傳統能源一同參與市場競爭。
過去,中國政府透過固定電價補貼制度(Feed-in Tariff, FiT)確保太陽能和風電生產商的收益穩定。電網企業被規定,需要全額收購轄區內的新能源發電量,實行「保量保價」政策。但隨著技術進步帶來成本下降,加上再生能源裝機量快速增長,政府面臨的補貼財政壓力日益增加,促使當局轉向市場導向的競標機制。
你可能也想看:
中國光電卷不動了,慘虧2.5兆!33家龍頭企業祭「自律公約」,明元旦生效
川普暫停離岸風電租賃,全球風電巨頭陷寒冬!沃旭股價暴跌8成,為何唯獨中國崛起?OECD揭背後原因
271.2%關稅!美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業重拳出擊,全球供應鏈恐重組,台灣可因此受益?
受惠於該政策加持,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2024年再度刷新裝置容量紀錄。根據官方數據,去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年增18%,達到520GW,太陽能裝機容量更大幅成長45.2%,達886.67GW,提前六年實現原定於2030年達成的再生能源裝機目標。
發改委表示,中國各類清潔能源的裝置總量已占全國能源總裝置容量的4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受惠於過去推動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的保障制度。該委員會強調,「與早期階段相比,新能源開發成本已大幅下降。」因此,自2025年6月起完工的任何新項目,電力結算價格將改採「市場化競價」方式,但並未公布具體的定價公式。
中國再生能源發展成功原因
目前,中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已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40%以上,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推動大規模太陽能裝機,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動:
1.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推行強制性再生能源配額制度,要求電網公司優先購買再生能源電力,以確保清潔能源獲得穩定通路。
2. 供應鏈優勢: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涵蓋從矽材料、電池片、模組生產到終端應用,並透過規模經濟效應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3. 技術創新: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太陽能技術領域持續突破,如TOPCon、HJT(異質結技術)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新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
減少補貼對全球市場的影響
路透社指出,減少補貼可能加劇中國國內太陽能產業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全球需求放緩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已導致太陽能板價格大幅下跌,許多依賴政府資助的中小型太陽能開發商可能會面臨資金壓力,甚至被迫退出市場。相較之下,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等大型企業則有望憑藉規模優勢與技術創新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產業數據中心優分析則認為,隨著中國市場補貼減少,中國太陽能設備製造商為了維持營收,可能將加大對國際市場的出口,進一步壓低全球太陽能板價格,從而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並促使更多國家加快能源轉型步伐。
據《Business Times》報導,專家指出,若光電價格持續下跌,將促使中國和國際投資者將資金轉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如儲能技術、氫能與智慧電網,推動全球再生能源的穩定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