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停電未必是缺電,RE100也不承認核能!專家籲:強化電力韌性、全力推動再生能源

停電未必是缺電,RE100也不承認核能!專家籲:強化電力韌性、全力推動再生能源
撰文: 林木興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台電提供 日期:2024-04-25

一旦停電時,往往會直接聯想到缺電,然而,停電並非一定意味著缺電。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台灣曾發生過許多重大停電事件,而其中403大停電事故,為天然災害導致電力相關硬體故障。此篇文章將探討停電的真正原因以及台灣電力供應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停電不等於缺電

 

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403大地震為震度最大地震,造成台灣電力公司403停電事故,當日影響超過37萬用戶數。而403停電事故並非台灣缺電,此重大停電事故的主要原因,為天然災害導致電力相關硬體故障。

 

今周刊編按:受403地震影響,當日造成和平、台中、國光、海湖等機組故障,台電動員超過6,500人次全力搶修,地震發生後4小時內,已經恢復了超過95%的停電戶數,在12小時內達到99.7%的復電比率;截至15日仍有地震當天受損的和平電廠1號機,因餘震不斷影響修復工作,以及台中電廠7號機也因地震,造成鍋爐管排弱化發生破管停機檢修。

 

依據台大風險中心《我國電力供需問題及能源轉型策略》研究報告,近年來重大停電事故主要原因,大多為人為因素或是硬體故障,其次2021年513停電事故、517停電事故與氣候變遷有關,與今(2024)年403大停電皆與天然災害有關。因此台灣發展電力韌性,可以強化線路與設備汰換、人才招募與培育、天然災害防救、氣候風險預防。 

 

台灣產業缺的是綠電 

 

依據台大風險中心《2023台灣能源情勢回顧》,引用經濟部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821.36億度,較2022年減幅2.10%。」,因此電力供需是一個動態平衡,2023年台灣全國總發電量相較前一年度下降,與經濟部能源署電力成長預估失準並且反向減少,因此電力部門需要強化電力供需預測能力。

 

然而,台灣發電面臨燃煤發電空污、天然氣供應安全、核廢料處理,需要各界多集思廣益與共同面對。另一方面,產業為因應供應鏈碳定價或是國際碳管制,台灣產業界缺的是再生能源發的綠電,而非RE100不承認或是歐盟過渡使用的核電。(延伸閱讀:陳建仁「核電是綠電」?歐盟真的將核能歸屬於「綠電」嗎?專家完整解析) 

 

再生能源驅動,台灣電力產業轉型

 

今(2024)年台灣擺脫電價凍漲政策、平均電價調漲約三塊半,但是無論民生電價或是工業電價,仍然是世界排名前幾名低,執政當局並未完全呈現合理電價、仍然補貼用電大戶使用電力,而政府補貼電價或是撥補台電虧損,仍然是全民納稅者付費,形成社會不公義的現象。

 

另外,去(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新高,再生能源發展帶動的產業關連效益,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售電、儲能、微電網等電業改革或產業轉型的效益,並且涉及到新興產業永續發展與人才培育,與台灣既有的資通訊優勢結合,再加上數位轉型、氣候法制的助攻大有可為。 

 

停電受災戶或是搶修人員不樂見停電事故的發生,不理性的用電戶也不應該謾罵台電,而是應該尊重電力專業。

 

此時台電迫切需要的是線路與設備汰換、增加薪資誘因、人才世代交替,在在需要合理電價的收取,以便支應人力物力所需費用。因此電價審議應該更為公開、透明、專業,立法院可以適度監督但不宜過度干擾電力部門,體現2017年電業法修正、設置獨立電業管制機關的精神。

 

另外,電價審議除專業性、獨立性之外,還有最重要的跨部門協商,不應直接豁免部分部門的電價調漲而剝奪其能源轉型機會,而是透過跨部門配套措施輔助其能源轉型。 

 

專欄作者|林木興介紹  

彰化半線人、永續法學者,東亞風險治理與法學研究,專長為科技法學、防災法學、永續治理。曾任工程師、政府法務、水權審查員,持續推廣氣候韌性、永續能源、化學安全、ESG法制;現職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臺灣大學風險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