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大廠台達電自2009年將乾坤科技併購下市後,公司轉趨低調、劉春條較少出現在公眾面前,就連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都表示,本來很擔心劉春條不願意公開露面,不過好在最後還是願意出面,獲頒潘文淵文教基金會ERSO Award,劉春條也在會後受訪時解密,「其實我們公司的英文”CYN”TEC,就是英文THIN(薄)的意思,但又怕TIHIN供應商排位子太後面,才改成CYN。」
根據台達電財報顯示,乾坤2024年獲利31.38億元,較2023年有66%的成長,對此劉春條解釋,公司獲利成長主要來自於手機的AI功能增加,但在整體機身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對高性能、小體積的磁性元件需求可說是越來越多,而乾坤的強項就是專注在此,因此自然受惠。
而乾坤除了透過與母公司台達電合作進入AI伺服器電源市場,也以電源模組封裝技術另闢蹊徑搶市,劉春條指出,乾坤發展出能將MOSFET、磁性元件等被動元件以及半導體埋在ABF載板上的封裝技術,達到縮小空間、提升效率的效果,目前鎖定算力較低的GPU,以及AI眼鏡、手錶市場,目前已經在貢獻營收,「可以說是跟AI一起上來。」
劉春條表示,乾坤已經有很好的被動元件產品線,這幾年正在進行垂直整合,選定幾個特殊領域,從最上游的材料開始,到發展電源模組、第三類半導體等不同的封裝技術,「現在我們的短板,就剩下半導體元件了。」對此乾坤除了合併電源管理IC公司力林、佈局AC(交流電)/DC(直流電)市場,他透露乾坤內部正在發展DC/DC晶片。
而為了發展新市場,乾坤在近一年進行兩個跨國併購,一是去年併購日本Alps Alpine旗下公司,二是併購一家在德國做車用匯流排(BusBar)的公司。劉春條解釋併購日本公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獲得上游特殊的磁性材料以及相關專利,二是該公司在記憶體標準制定單位JEDEC擁有一定話語權,對乾坤跨入該市場有幫助。至於併購德國公司,則是想將BusBar技術應用在資料中心市場上。
劉春條指出,透過這些併購,公司工廠已經從台灣、中國,擴展到德國、羅馬尼亞、墨西哥、南韓、日本,未來也會進一步考慮在泰國、日本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