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積電美國廠/文化衝突供應商也碰到!月花90萬找台工程師救火,他體悟的三件事

台積電美國廠/文化衝突供應商也碰到!月花90萬找台工程師救火,他體悟的三件事
撰文: 朱姵慈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朱姵慈攝影 日期:2024-05-24

「能來美國支援就是對能力的認可,即便一天工作12小時,在台灣也是這樣過,不如來美國接受新的刺激,而且底薪加倍。」這是A先生,一位台積電供應商工程師的心聲。最近他被調派美國出差,對他而言,他有高度願意再次前來,因為這不僅能為履歷添上一筆漂亮的紀錄,實得的「果實」也相當可觀。

美國媒體《Rest of World》日前報導指出,前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員工控訴,工程師每天工作12小時,週末還需輪班。美國工程師認為,台積電的階層制度僵化,形容是「地球上最糟糕的職場環境」。然而,台積電的工程師則認為,美國同仁欠缺專注奉獻、服從。 

 

「這是任何跨國公司都要面對的文化衝突議題,勢必會有過渡期,而且在美國廠風氣相較於台灣,已相對開放、明理。」一名知情人士如此形容台積電美國亞歷桑納州廠勞資爭議。 

 

台積供應商月花90萬,派台工程師救火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一座廠房,量產進度從2024年遞延一年到2025年,台美工程師文化衝突,導致效率不佳,其實不只發在台積電,因應台積建廠的供應鏈廠商同樣也面臨類似困境。 

 

為了解決溝通問題,加速設備驗證進度,他們甚至決定每月調派台灣工程師遠赴亞利桑那州,協助完成驗機,每月額外支出高達90萬台幣,確保客戶在亞利桑那州新廠的量產計畫順利進行。 

 

「之前我們F21的現場經理(Site Manager)由美國人擔任,但客戶(台積電)高層對於美國廠進度緩慢很不滿,所以高層直接講明『我要台灣最好的人才過來,讓這裡可以順利推進』,母公司二話不說,陸續派台灣人前來支援前線。」不具名的現場經理表示,客戶需求擺第一,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客戶最關心的機台裝機驗證、交付生產。 

 

但,問題是為什麼當地僱用的美國人無法勝任工作內容? 

 

2021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台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啟動新廠,供應商也跟著聘請當地美國員工,但由於疫情導致無事可做,使得他們對機台的熟悉度和技術知識均不足,也因還未面臨裝機壓力,工作日誌僅需摘錄台南18A廠的周會報告重點即可。這也埋下了實作基礎不穩的種子,導致現在他們無法及時解決客戶問題。 

 

不具名的現場經理表示,對於要跟上台積電的節奏而言,最快的救急對策就是直接找可以解決問題的台灣人飛去支援。 

 

現場經理的生活與工作日常

 

現場經理通常在早上八點起床,簡單吃早餐後,九點抵達台積電,把私人手機鎖在置物櫃後開始在無塵室工作,「以設備來講,有分還在驗證的階段,已經驗證完畢、開始運作的設備,需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問題持續改善解決,並推進進度」。 

 

已驗證完畢的設備,需要達成台積給的KPI,例如生產率、失敗率,實現最佳性能;還沒驗證完的設備會有一系列的驗證機制,這就要和客戶的製程工程師合作,共同完成機台的驗證,過程也不會只有一次,因為在台積電,各道工藝都需要認證。 

 

「接著是日常機台問題處理,例如設備端接收到警報,就要分析、處理並解決。」現場經理說,一天內會有三到五個項目在進行,表定晚間六點下班,但更晚到十點也是家常便飯。

 

如果七點下班,回住處後要花一小時,整理當日工作報告及明天的派工,確保項目運作順利,約凌晨十二點後睡覺。 

 

順利的話,可於晚間七點下班。朱姵慈攝

 

除了技術協助,還有繁雜的行政事務:每天都要寫的工作報告、多次線上會議。 

 

「某天下午是與部經理的週會,當天上午我們會跟客戶工程師、以及我們的工程師開『會前會』;在開『會前會』前,公司內部需要核對報告內容,而又分成與工程師內部討論,以及向台灣老闆的匯報。」也就是說,在和台積電部經理報告前至少需要三次會議,這也需要現場經理一手安排、執行報告及準備。 

 

現場經理負責的還有美國員工的培訓,「這就是我們壓力大的地方,因為以我們公司來講,台灣主管只求客戶不要抱怨,維護客戶關係良好;但美國主管也希望能提升美國人解決問題的技能」。 

 

所以,當外媒提到有美國員工抱怨時,台積培訓期間缺乏實作機會,他們只能旁觀,像是看老師做數學題,而不能「親自參與數學題」,這位不具名的供應商現場經理也坦言,提升美國員工技能,在他的工作優先順序中僅排第二位,優先考量的仍是推進客戶進度,當問題都在「燒了」,其實難分身照顧其他人的學習狀況。 

 

而對於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出席半導體世紀論壇,提到「若一台設備在凌晨1點故障,在台灣也許一個小時候能修好,但在美國要到隔天早上8點才會有人來修理」。 

 

供應商也坦言確實是這樣的「台灣工作文化」,而對台籍工程師而言,難免也會有差別對待的感覺,「美國人值班是一到日八小時,早上九點到傍晚五點,也就是只有六日上班時間要處理,其餘時間仍由台灣人吃下其他時段的值班。」 A工程師說。 

 

美國亞利桑那州住處。受訪者提供

 

當生活已經被工作填滿時,這些臨時來救火的工程師,根本無法分神操心工作之外的生活瑣事,因此以這間供應商祭出的後勤支援,也給予相當有誠意的「蘿蔔誘因」。

 

除了來回機票和飯店住宿、協助安排租車,每天膳雜費在80到100美元間,換算下來,一個月相當於加薪約台幣八萬元,這還不包含值班費、加班費。 

 

來美國救火,體悟的三件事: 

 

主動爭取機會

 

一般上班族或許期望有「伯樂」能夠為他們安排工作內容和職涯發展方向,但在實際情況中,這種期望往往落空。在競爭激烈的職場,大家都是被推著向前進,唯有主動積極尋找機會,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 
 

主動爭取機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個人發展,也是為了公司利益。主動參與專案、提出創新思維、主動學習新技能,為公司帶來更多價值,同時也能提升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工作生活平衡的反思

 

在美國科技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五五分,並不同於台灣工作八、生活二的異常比例,雖然來這裡,工時還是長達十二小時,「有效的時間管理」也是我需要檢討的地方。 


我也相信這是階段性的,一旦交付生產後,剩下機台的維護保養,壓力應會減輕。尋找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提升工作效率和滿足感,對於長期的職涯和幸福感都至關重要。 
 

派駐美國的工程師會利用休假日前往周遭景點參觀,圖為羚羊谷。受訪者提供

 

認清自身優勢

 

對我而言,擅長維持客戶關係是一項重要的優勢,這背後需要充足的技術知識,需要對客戶的需求有深入的理解,來即時的應對客戶拋來的各種疑難雜症,而台灣主管希望找到能夠及時把火勢控制、獨立解決問題的人。
 
除了客戶關係,我也喜歡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分享給新人,協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庫,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帶領新人成長的過程,讓我感到成就感,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透過這樣的方式,我不僅在個人事業上取得了成就,也對團隊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