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企業來說,因為資源較為充裕,所以推動綠色轉型的速度很快,有些甚至已經追上國際企業的進度,但對中小企業而言卻恰恰相反,不只經費有限,更缺乏節能減碳專業人才。
因為中小企業的營運規模本就不大,相關人力都專注在生產、銷售與行銷業務上,不具備淨零碳排專業知識,加上過往臺灣的環保議題以廢棄物管理為主,比較少聚焦於節能減碳,企業自然缺乏相關經驗,種種原因使得中小企業要跟上這股永續浪潮顯得頗為棘手。
快速傳播碳管理知識,助中小企業培育相關人才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快速建立中小企業的碳管理知識、培育相關人才,」吳伋說,為了這個目標,工業總會成立碳管理種子人員訓練班,聘請講師教授碳排、碳足跡等相關知識,並將 150 幾個產業公會區分成二類。
第一類是已經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列管,或是很早就配合政府規範減碳減排的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等,由該產業公會邀請主要供應商來參加實體課程;第二類則是目前暫時沒有被列管的產業,因其減碳減排需求相對比較不急迫,故以線上課程為主,透過網路遠距學習淨零排放知識。
吳伋分享,過去辦的幾場碳管理種子人員訓練班,每一次產業公會向會員公佈開課時間後,就立即吸引 100-200 人秒殺報名,不只如此,2022 年幾乎所有與 ESG 相關的論壇或研究會都是秒殺報名。從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的態度,其實反應出他們對減碳減排議題的焦慮和緊張。
換個角度看事情,節能減碳不是「燒錢」是「投資」
延續中小企業的碳焦慮來看,可以發現中小企業普遍用「燒錢」的角度來看待節能減碳。對此,吳伋建議企業應該換個角度,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去推動節能減碳,才能創造更大的成效。誠然,推動節能減碳勢必得投入不少的資源和經費,但這不一定是「燒錢」,也可以是推動業績成長的「投資」。
吳伋進一步說明,國外企業在規劃環境保護類的相關措施時,會強調自身做了哪些事,這些事如何為環境和消費者帶來幫助。也因此,消費者會認同企業,並以實際行動、也就是購買產品來支持企業,而臺灣的消費者亦是如此。吳伋分享之前看過的調查報告並指出,臺灣最關心環保議題的角色其實就是家庭主婦。她們反而更會為了家人、孩子的健康,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環保產品。
因此,臺灣中小企業若能借鏡國外做法,在推動環境保護之餘,將相關措施連結到消費者心中,透過媒體、企業官網或社群平台等任何通路,讓民眾知道企業做了哪些事及成效,自然能獲得消費者認同,推動業績成長。
綠色轉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無論企業是否位在品牌供應鏈中,無論企業是否屬於被列管產業,未來都需要跟上趨勢、推動減碳減排,企業最好從現在就開始佈局,愈快踏出永續腳步,越能取得更多資源,讓永續計劃更順利,甚至還能以綠色轉型加速數位轉型發展,用綠數位競爭力贏占未來全球市場。
延伸閱讀:
歐盟邊境碳關稅扭轉市場情勢!中小企業如何佈局綠色轉型,搶占未來商機?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