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掌握10%股權卻搶不過1%小股東?為何台灣無法吸引積極型機構投資人?他點出「公司治理」最大問題

掌握10%股權卻搶不過1%小股東?為何台灣無法吸引積極型機構投資人?他點出「公司治理」最大問題
撰文: 呂玨陞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攝影 蕭芃凱 日期:2022-08-11

「台灣目前的公司治理環境,無法吸引積極型的機構投資人。」在新加坡上市公司TIH擔任執行長的王亞倫這麼說道。

 

TIH是在新加坡上市的封閉式基金,由專業經理人管理,讓新加坡的投資人也有接觸到私募基金的機會。在任職於TIH之前,王亞倫曾在美國的投資銀行工作,對於美國與亞洲的股權投資與公司併購議題都相當熟悉。

 

在CG Watch2020的排名當中,台灣公司治理在亞洲雖然排名第4,僅次於排名第1的澳大利亞和並列第2的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在其中的「投資人」和「公司治理」兩個項目是台灣的弱項,只排在第7名,甚至輸給印度和馬來西亞。

 

王亞倫指出,從公司治理這個項目來看,最大的問題還是累積投票制、法人董事和收受委託書等3大制度層層累積起來,完整的替公司派鞏固董事席次。

 

他進一步解釋,一般上市公司基本的治理架構為,「股東會管董事會,董事會再管經營層,經營層管理公司。」股東要行使權力,不好就換掉董事會,董事會才會繃緊神經下去管理經營層。

 

對於台灣股東,王亞倫坦言現在無法做到好好地管理董事會,首要因素,就是談到公司治理一定會談到的累積投票制。

 

延伸閱讀:

法規逆流》未必能保護小股東 董事會反而分裂更多派系 台灣法定採用的董事選舉辦法 先鋒、貝萊德都不買單!

 

原本立意是讓小股東有進入董事會的機會,在王亞倫眼中卻不一樣,他認為想要進入董事會的大都別有居心,因為累積投票制給股東一個平台,可以花很少的成本,吸引過去從不投票的菜籃族手上的股票。正因為這樣,台灣永遠都會有1%小股東掌握通路的奇怪現象。

 

3個制度綁在一起,王亞倫坦言要改很難,後面有很多利益糾葛,但若是不改,台灣企業永遠會有亂象。

 

 

至於投資人這個項目,台灣不僅輸給日本、南韓,還落後於印度、馬來西亞。王亞倫分析,國外比較積極的機構投資人為什麼不想進來台灣,主要是因為機構投資人很難搶奪董事席位。王亞倫形容,當機構投資人持有10%股權,卻搶不過把持通路的1%股東,自然也不會想要投資台灣。

 

例如日本雖然在CG Watch排名整體名次比台灣低,但是third point卻有在日本投資,就可以看出台灣欠缺吸引人的投資環境。比較大型的機構投資人除了壽險之外,投資台股的比例都很少。

 

「不過壽險在台灣主要是以指數和權值股為主,沒有積極參與公司管理的意願。」王亞倫繼續解釋,只要金額過高或遭遇風險,不會積極參與公司改變,績效不好就走人,或直接減少籌碼,通常不會有太多的牽掛。

 

王亞倫指出,以TIH為例,部位雖少但是占比都很大,所以每一個投資都很重要,才會花時間跟公司溝通與監督,促使公司提高價值。當務之急是要改善環境,吸引外資進來投資,吸引third point這類型,會長期挖掘公司價值的機構投資人來台灣,而非壽險這種指數為主的基金。

 

王亞倫認為,要上市就不要害怕別人來買股票,真正的戰場還是在股東會與股權,而不是在董事會上,要回歸資本市場的核心,「誰是大股東,誰拳頭大」。

 

他繼續說,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台灣就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市場不夠大、投資人不夠多、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台灣公司只有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公司比較多投資人在看,主要原因就是規模夠大,反過來說,小型公司就沒外資在關注。

 

簡言之,要把規模做大,就會解決交易不活絡的問題。「好公司就算機構投資人沒有時間看,也會花錢請人看。」王亞倫強調,餅做大了,投資人才會來,問題就會冒出來,監管機制就會開始解決。

 

至於要如何吸引機構投資人?王亞倫表示,要做的事就是讓公司經營階層揭露得更多一點。例如台灣每個月15號才揭露股數變動的情形,王亞倫認為這樣太晚,新加坡3天內就會揭露變動情形,新加坡上市公司內部人買股,隔天就要揭露,股權的透明程度才會更高。

 

最後,王亞倫肯定台灣金管會很努力在提高台灣公司治理的環境,也明顯感受到有想進步的企圖心,但也知道金管會能做的事情不多,因為要配合的部分很大,就算知道問題在哪裡,挑戰還是不容易。

 

人在異鄉的王亞倫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台灣服務,將國外的經驗帶回台灣,也希望台灣有個更適合投資人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