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他小學就架網站做跨國生意,大學投入碳權交易!名校中輟拚創業,21歲台生獲矽谷億元金援

他小學就架網站做跨國生意,大學投入碳權交易!名校中輟拚創業 21歲台生獲矽谷億元金援
撰文: 財訊 文/洪綾襄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財訊雙週刊 日期:2022-08-12

根據《財訊》報導,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張哲瑋,才21歲就已經是連續創業家;今年他從矽谷創投圈募到300多萬美元後輟學,創業搶進兩兆美元規模的美國法律諮詢服務市場。

 

《財訊》報導指出,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張哲瑋,從小就嚮往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能用創新改變世界,因此在杜克大學大三升大四暑假決心輟學,與美國籍的夥伴甘迺迪(Jay Kennedy)成功從矽谷創投圈募到300多萬美元(約1億元台幣)後,全力投入創業。

 

他從遺囑爭議下手  開發法律文件自動生成程式

 

「我的前老闆和好朋友都鼓勵我創業,不要擔心學歷。」剛滿21歲的張哲瑋外表仍是個大男孩,但成熟爽朗的談吐卻迥異於同齡的台灣孩子。他6月底返台短暫停留後,就直接飛到紐約,因為從美國新創創投Floodgate、Global Founders Capital、Worklife Ventures,以及20幾位知名天使投資人募得資金後,他們得加快腳步籌備人工智慧法律資訊服務公司Dusk。

 

張哲瑋說,現在還不方便透露營運項目細節,因為合作對象是簽有保密協議的金融機構;不過,初期是先做出一套能自動化生成法律文書的解決方案軟體程式,公司取名為Dusk(黃昏),正是因為第一個應用場域是生前信託(living trust)。「跟死亡相關,不想太直白,所以才取名黃昏,婉轉一點。」張哲瑋說。

 

他對《財訊》記者解釋,美國人常會預立遺囑,但往往寫得不夠明確,進而引發稅務和家庭紛爭,因此法院會進行遺囑驗證(Probating)程序,公開遺囑內容與相關資產與債務,任何人都可申請調閱,6~12個月後都沒有爭議,才能交給指定繼承人;然而,由於過程很漫長,因此更多人開始使用「生前信託」來輔助立遺囑人做資產規畫。

 

信託不須驗證,也不須公開內容,可很快移轉財產,但依然所費不貲。據估計,在美國遺囑和信託相關的法律諮詢服務的年產值相當兩兆美元。因此Dusk的第1個應用場域,就是協助生成生前信託契約相關的法律文書,未來還有機會延伸更多場域。

 

曾任職於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甘迺迪則透露,Dusk還能協助銀行財務顧問減輕日常運營的負擔,包括財務規畫、稅務策略,以及保險、房地產等的其他重大決策。未來,累積更多數據量後,將再延伸更多應用。目前,Dusk種子輪募到300萬多美元,公司估值2200萬美元。

 

他失敗也不氣餒  勇闖疫區體驗創投環境

 

根據《財訊》報導,父母都是台灣白領精英,家境優渥,但張哲瑋對創業的熱忱,卻是全然自發。「我太太在他小時候講了很多中英故事給他聽,培養溝通能力。」他的父親、中華開發資本資深副總經理張立人笑說,張哲瑋小學畢業前,他才知道兒子自學網路商業模式開了網站,和美國、印度、中國人做起跨國生意。

 

張哲瑋完全不怕隻身投入陌生且高度競爭的環境。高一時,他成為第1位入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Launch,後更名 LaunchX)升高中生創業暑期營的台灣人。高三暑假,他寫信給加密貨幣瑞波公司(Ripple)前技術長湯瑪斯(Stefan Thomas)創辦的支付公司Coil,表達見習之意,暑期工讀後被挽留下來成為正式工程師。

 

《財訊》報導指出,17歲那年,他把累積幾千萬點閱的網站賣了,賺了幾萬美元。到杜克念大學,他關注到ESG與碳中和大趨勢,便和3個好友研發了6、7個月,推出buddies App,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消費減碳商品來累積碳權和環保積分,並在App上交易碳權。buddies App一推出就有幾百人註冊,可惜隨即爆發疫情,學生被迫離開校園,專案最後不了了之。

 

但張哲瑋不灰心,在疫情最嚴峻的期間,他決定休學半年,投履歷到字節跳動最大股東北京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工作,見識中國的互聯網新創。他回憶,中國檢疫過程很嚴格,有點恐怖,但兩週出關後,親身體驗中國完全跳躍信用卡,直接進入手機行動支付的特殊發展路徑,「他們繳稅、水電學費、乞丐討錢,都是掃QR碼。」

 

他也發現,美國成功的軟體公司都是B2B,主打企業用戶訂閱或是基礎底層應用,但中國都是B2C,像是抖音、小紅書,可以賺廣告直銷的錢,「去長見識,也許以後用得上。」

 

根據《財訊》報導,目前張哲瑋在人才交流平台領英(LinkedIn)上,已累積16個國際新創與創投資歷,從小看著他長大的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說,台灣有很多聰明優秀的孩子,但像張哲瑋對創業這麼有熱忱又勤奮的,非常少見。

 

他創業鬥志高昂  軟體迭代創新速度高於同儕

 

甘迺迪也表示,張哲瑋雖然小他6、7歲,但信念卻相當深刻而果斷,是所有創業者尋找的創業夥伴。他說,創新創業事務如麻,但張哲瑋總能迅速地從各方面做考量,正確選擇應該優先處理的事項。現在他們不僅要和投資者密切討論公司發展路徑,也要與律師和會計師討論法務與稅務策略,最後要能落實到一個能實際幫家庭做出臨終規畫的程式,「這項服務非常創新,但我們迭代速度與創新程度卻都超出同儕表現,這完全要歸功於張哲瑋的技術和腦力。」

 

「他鬥志高昂,總是想盡辦法完成任務。」張哲瑋前老闆、美國軟體開發加速器Sym創辦人穆罕默達利(Yasyf Mohamedali)說,他甚至不用花太多時間鼓勵,只要給一個方向,張哲瑋就會自己去拆牆。

 

雖然張哲瑋現階段所募得的資金並不算大,但在資金轉趨緊縮的外在環境下,能跳過孵化器階段,直接獲得Zoom、Spotify創辦人支持的創投資金青睞,仍是相當不容易的成就。「可能是我小時候轉過幾次學,讓我學會能很快適應新環境、打入群體。」說到未來發展,張哲瑋坦言不怕失敗,因為他的座右銘就是「Building Something New」,不斷創新。…(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65期)

 

延伸閱讀:

創投教父退場》結束百億事業,以地方創生為志業 柯文昌深入偏鄉 用心愛台灣

完全解讀全球SPAC熱潮 5大關鍵一次看懂!企業大咖的新創投資 散戶也能跟著賺

「創投產業太悶了」 轉骨台灣創投,邱德成:要先會說故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